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林天文卷)

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林天文卷)
作者: 编者:蒋羽乾|责编:薛蔚|总主编:郭艺
出版社: 浙江摄影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林天文卷)
ISBN: 978755144243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项目概况 永嘉昆曲,又称永嘉昆 剧、温州昆剧,简称“永昆” ,流行于浙江温州、台州和 福建北部等地,是昆剧流布 在浙江的一个重要支脉,与 宁波昆剧、金华昆剧并称“ 浙江三大昆剧支脉”。2006 年5月昆曲被列入首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 目名录。 明清时期,昆山腔传人 温州,很快便取代了海盐腔 ,并且渐渐“本地化”,形成 了别具一格的地方流派,因 温州别称永嘉,故名永嘉昆 剧。永嘉昆剧形成后,不仅 演出于深宅大户之中,还串 乡走村,与庙堂草台结缘进 行演出活动。永嘉昆剧在清 中期的演出一度存于“三合 班”(高腔、昆腔、乱弹) 中。清咸丰七年(1857) ,由昆丑阿桃发起、组织全 昆班,取名“同福”,于咸丰 八年(1858)大年初一在 温州杨府殿开锣,这是见诸 记载的永嘉昆剧独立成班后 的首次演出。到同治年间, 除“同福”外,尚有“品玉”昆 班。清同治至民国年间为永 嘉昆剧演出的鼎盛时期,当 时演出的班社多达三四十个 ,其中最有名的戏班为“新 同福”与“新品玉”。 永昆艺人面向农村演出 时,为了适应农民群众的欣 赏水平,往往“删繁就简, 化雅为俗”,对有些剧目的 场次结构和曲文宾白进行改 造,给予通俗化的处理。当 时永嘉昆剧的剧目有两大类 :一类是传统戏,又称勘定 本戏,包括《琵琶记》《荆 钗记》《白兔记》《杀狗记 》等120多种;另一类是永 昆艺人独创的剧目,又称民 间俗本戏,包括《对金牌》 《虐媳报》等40多种。 永昆的音乐曲牌中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