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大象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32.50
折扣购买: 了我斋随笔/南阳作家自选集
ISBN: 9787534775901
行者,本名王遂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花城》《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收获》《山花》《莽原》《长江文艺》等杂志上发表短、中、长篇小说。作品结集有《行者小说自选集》《浪游者》《大化之书》《美人市场》《有关小说写作的几个问题》《行者随笔作品集》等,出版有长篇小说《非斯》、《爱谁是谁——一个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史》(忏悔录)、《食物链——我妻子的故事》。曾入选80年代以来中青年小说家五十强,多次获得河南省优秀文学艺术成果政府奖、文鼎中原长篇小说精品工程奖等奖项。
分寸感 渐入老境,便对电视上的保健养生节目留意起来 。我发现,那些造诣精深的专家除了对某种疾病的机 理、其内部的复杂关系、典型的病象特征、恰切的治 疗方法、其优势和副作用等有深刻的认识,还有一个 特点:说话有分寸。他们有意无意让自己的话语运行 在一个逻辑之内,如同关进一个笼子,不使其张牙舞 爪,而使其准确又有节制,第一句话与第二句话,第 二句话与第一句话和第三句话,其前后都有内在的联 系和呼应。也许在潜意识里,他们手执一把尺子丈量 着自己即将出口的话语,凡虚浮的、夸饰的,其词与 其物不一致不吻合的,皆过滤之、撤换之、改造之。 这种有分寸的语言给听者一种信赖感,让我对他们的 医术和专业造诣越发佩服了。 这就是专家与江湖郎中的区别。这些专家绝不会 说自己是华佗再世扁鹊又生,绝不会说某某药或者某 某疗法药到病除包医百病。他们一般不用“最”之类 的副词打扮自己,更不会装神弄鬼,让你穿上红裤头 ,把房间里的家具重新摆放一遍。推及其他领域,恐 怕也是。如果我们碰到一个人一见面就说自己如何如 何,是世界什么协会的什么长,得过联合国什么大奖 ,且让你看一沓子他与某些大领导大人物的合影照, 以狐假虎威,那么,这个人就令人生疑。 汉语里“分寸”这个词很有意思。不说丈尺、尺 寸而说分寸,这说明古人有分寸感。他们想尽可能精 细地认识和判别事物。不过现在是工业社会之“后” ,都纳米时代了嘛,我觉得“分寸”这个词还不够分 寸——应该叫毫厘。毫厘肯定比分寸更精微一些。古 人有差之毫厘、毫厘不爽等说法,但说到对事物微观 意义上的拿捏把握,人们仍然习惯使用“分寸”这个 词。所以我愿意把分寸理解为毫厘甚至是微丝之类, 反正是比较小的计量单位,以强调这个词的精微意义 。 事物是有形的,即使某些无形的事物如某些心理 和精神现象也是可以测试的。它长那么一分短那么一 分高那么一寸低那么一寸,体温是三十七度还是三十 八度,不是无所谓的,而是有认识论价值、有本质性 意义的。有时候就是多或少那么一丁点儿,事物的性 质就变了。说真理向前再走一步就成了谬误,指的就 是它失去了分寸。所谓分寸,其实是一种科学的认识 和评价态度,对事物、对他人和自我不偏执,不极端 ,不夸大,不缩小,不攻(褒)其一端不及其余。这就 需要对事物的表象,包括形状和外观,及其内在的运 行机制进行科学的认识和把握,观察、测量、分析, 有时候还要完成一个或多个试验过程,并数字化,形 成数学般精确的结论。我们可以将这种科学的认识和 评价态度内化到血液里后形成的语言和行为习惯,称 为分寸感。 有分寸感的人不轻易使用概念,而惯于具体地描 述和分析。同一种病,甲和乙的表现一定有所差异, 有时候还会有较大的差异。用一个现成的概念套在这 个个案身上,去框定它,是很顺手很方便的事,一点 儿也不费力气,但这个现成的概念往往会扭曲眼下这 个人的疾病现实。 分寸感是对事物微观意义上的精确定位,也是一 种宏观意义上的比较和研究,包括横向和纵向的比对 探讨。我们将某事物放在一个大的空间和时间段落上 去看,与我们只在眼下孤立地去面对它会有或大或小 的差异。某些炙手可热的庞然大物,一旦用历史的眼 光去观察它,会发现它迅速地萎缩了;某些不大起眼 的东西,也许是一只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 ,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却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引起美 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所谓的蝴蝶效应。因 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分寸感也是一种历史感。 把分寸感理解为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正确,但俗 了。向功利化方向思考,左右逢源,进退有度,圆滑 得体,善于讨好,在上司面前点头哈腰,在下级面前 趾高气扬,这固然是一种分寸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不信你倒过来试试,在上司面前颐指气使,在下 属面前装孙子,那你这领导也当不长久。它俗在功利 化,更俗在损失了一些尊严和人格——如果我们仍然 把人格和尊严看得贵重一点儿的话。 在我看来,《庄子》里解牛的庖丁就是个分寸感 很强的人。他有一种职业敬畏:“每至于族……怵然 为戒”;有精湛的技术能力:“官知止而神欲行”, 这种技术能力表现为艺术:“以无厚人有间”,“莫 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P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