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古吴轩
原售价: 32.80
折扣价: 17.80
折扣购买: 自卑与超越(经典全译本)
ISBN: 9787554608777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与弗洛伊德和荣格一起被人们并称为深蕴心理学的三大奠基人。他认为科学知识的价值在于其对于人类本身的贡献。他提出“自卑与超越”“社会情感”是性格发展的动力源泉,这一观点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阿德勒一生精力充沛,勤于著述,发表论文、出版著作300余种。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理解人性》《生活的科学》《神经症问题:病例史手册》《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等。阿德勒的著作被翻译成法语、西班牙语、荷兰语、意大利语、俄语、汉语、日语、韩语等多种文字出版。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人类是生活在一个“意义”的世界里的,所以我 们体验事物的时候,并不会抽象地进行。这就是说, 我们一生所经历的,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事物,还要从 人的角度来看,我们经历的一切,究竟有什么意义。 可即便是生存环境里最简单、最原始的经历,人类也 只能从自身的角度去看待它们。所谓的经验,就是这 样产生的。例如,“木头”是人类视角下的定义,“ 石头”也是人类视角下的“生活组成要素之一”。可 惜的是,很多人总试图排除事物的意义去审视环境, 导致的结果只能是无法理解最基础的人类情感,因而 封闭自我、脱离社会,其实,这样的行为于人于己都 没有什么好处。 人的生命是不可能脱离意义而孤立存在的,在现 实中生活着的人,只有把现实提高到生命与存在的高 度,来解读其意义和价值,而不是局限于现实本身, 才有能找到生命意义的正确答案,即我们的现实,是 从自我角度出发所阐释的现实。因此,一个理所当然 的结论是,任何对“意义”的定义总是有遗憾和缺点 的,且不完整,当然不可能完全正确。于是,这个看 起来充满了对意义追问的世界的一大特征就是充满了 各种谬误和荒诞。 假如我们问别人这样一个问题:“生命的意义是 什么?”对方很可能会哑口无言。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想 过这个问题,不过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愿意下功夫探 求问题的本源。但这是一个自有人类以来就一直存在 的问题,时至今日,它依然是人们最无法忽视的问题 之一,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或多或少地想 过“活着有什么意义”、“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 当然,客观地说,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只会 在遭遇挫折后才会想起这个问题来。那些暂时生活幸 福、没有遇到过什么重大困难的人,是很难去想这个 问题的。只不过,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 的,艰苦和挫折从来不会永不光顾谁,这是一个我们 必须直接面对的现实。于是,人们在自己的遭遇中思 考这个问题,也在自己的行为中寻找答案。 我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角度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不独言语,任何其他行为,也都是我们对“生命意义 ”进行的不同诠释。而我们的行为诠释,与我们所有 的观点、态度、行为、表情、礼貌、抱负、习惯及个 性等的表现都是一致的。我们的任何举止都在说明我 们只能得出自己所理解的“意义”,我们的一举一动 都表现着我们对这个世界及自身的看法。比如,一个 人说:“我是这样的,世界就是那样的。”那么,这 就是他所理解的自己和生命的意义。 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谁 的理解都不是绝对正确的,所以,既然无人能给生命 意义下一个准确的定义,那么任何能为人所用的“意 义”,都不会是绝对错误的。正是这两个极端,包含 了人生的全部意义。当然,我们可以分辨这些人们所 理解的意义哪些更有效、哪些更糟糕,哪些错小些、 哪些错大些。我们还会发现,那些较好的意义解读有 什么共同的优点,而那些不尽如人意的意义解读有什 么无法掩盖的缺点。如果能从中找到普适性标准和意 义,那么对揭开与人类有关的现实谜题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这个普适性标准和意义,是以人为参照系的 “相对真理”,因为现实中不存在“绝对真理”。即 使存在,也非人类自身可以理解的。对我们来说,这 些真理既无法知道,也没有实际意义。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