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40.00
折扣价: 30.40
折扣购买: 叔本华美学随笔(精)/叔本华系列
ISBN: 9787208121140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异常显赫富商家庭,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叔本华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53岁出版《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62岁完成《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1860年9月21日在法兰克福病逝。
1 哪怕是藏书最丰的图书馆,如果书籍放置混乱的 话,其实际用处也 不及一个收藏不多、但却整理得有条有理的小图书室 。同样,大量的知 识如果未经自己思想的细心加工处理,其价值也远远 逊色于数量更少、 但却经过头脑多方反复斟酌的知识。这是因为只有通 过把每一真实的 知识相互比较,把我们的所知从各个方面和角度融会 贯通以后,我们才 算是完全掌握这些知识,它们也才真正地为自己所用 。我们只能深思 自己所知的东西——这样我们就真正学到了一些道理 ;但反过来说,也 只有经过深思的东西才能成为我们的真知。 不过,虽然我们可以随意安排自己阅读和学习, 但随意安排自己思 考却的确非自己力所能为。也就是说,正如火的燃烧 需要通风才能开 始和延续,同样,我们的思考活动必须由我们对思考 对象的兴趣所激发 和维持。而这种兴趣可以是纯粹客观的,也可以只是 因主体的利益而 起。只有在涉及个人事务时人们才会感受到因主体而 起的兴趣;要对 事物提起客观兴趣,那只有本质上喜欢思考的人才会 这样做,因为大自 然赋予了他们这样的头脑,思考对他们来说也就像呼 吸空气一样的自 然。但这类人却是相当稀有的。所以,大多数的学究 很少对事物感受 到客观的兴趣。 2 独立、自为的思考与阅读书籍对我们的精神思想 产生出不同的效 果,其差别之大令人难以置信。所以,这种不同的效 果把精神能力本来 就有差别的不同人,更加持续拉大了各自之间的距离 ——因为根据思 想能力的强弱,人们各自相应倾向于独立思考或者阅 读他人的思想。 也就是说,阅读所强加给我们的头脑的那些想法,是 与我们在阅读时候 的精神情绪和思想倾向并不相符的、陌生的和格格不 入的,两者的不同 就像图章和火漆——现在图章就要强行在火漆上压下 印痕。这样,我 们的头脑精神完全就是受到来自外在的压力去思考某 一事情,或某一 道理——而进行这样或者那样的思考活动;我们当时 正好是既没有欲 望也没有情绪。相比之下,在自发思考的时候,我们 只是由着自己的兴 致,而这即时的兴致则由外在的环境或者头脑中的某 一记忆更详细地 限定。也就是说,我们直观所见的外在环境并不像阅 读物那样,把某一 确定的见解强加给我们的头脑,而只是为我们提供了 素材和机会。去 思考与我们的头脑能力相称、与当下的情绪相符的事 情。所以,太多的 阅读会使我们的精神失去弹性,就像把一重物持续压 在一条弹簧上面 就会使弹簧失去弹性一样;而让自己没有自己思想的 最稳妥的办法就 是在空闲的每一分钟马上随手拿起书本。这种习惯解 释了为何死记硬 背的书呆子变得比原来更加头脑简单和更加愚蠢,他 们的文字写作也 失去了更进一个台阶的机会。正如蒲伯所说的,这些 人始终是 不停地阅读别人,却不会被别人所阅读。 书呆子学究就是阅读书本的人,但思想家、天才 、照亮这一世界和 推动人类进步的人却是直接阅读世事人生这一部大书 。 3 归根到底,只有自己的根本思想才会有真理和生 命力:因为只有自 己的思想才是我们真正、完全了解的。我们所读过的 别人的思想只是 别人留下的残羹剩饭,是陌生人穿用过的衣服。 通过阅读获得的、属于别人的思想,与自身生发 的思想相比,就像 史前时代的植物化石痕迹与在春天怒放的植物相比较 一样。 4 阅读只是我们自己思考的代替品。在阅读的时候 ,我们是被别人 牵引着自己的思想。除此之外,许多书本的唯一用处 只在于向我们表 明错误的道路竟有如此之多,而我们一旦让自己听从 其引导,就会拐入 实在是不堪设想的迷途。但听从自己守护神的指引, 亦即自发、独立、 正确思考的人,却是掌握了能够找到正确路向的罗盘 。所以,我们只能 在自己的思想源泉干枯的时候才去阅读——而思源干 枯甚至对头脑思 想优秀的人来说,也是常有的事情。而赶走和消除自 己的、具原始力度 的思想,目的却只是阅读随手拿起的一本书——这样 做就是对我们的 圣灵犯罪。这样的人就好比为了察看植物标本或者观 赏铜刻的大自然 风景,而回避一望无际的大自然。 P1-4
这本《叔本华美学随笔》里的文章独立成篇,讨论各种不同的话题,阅读、思考、语言学习、文学、历史、艺术、学问、音乐、大自然的美,等等,压轴的就是*触动人心、*引起人们关注的死亡问题。叔本华所讨论的这些话题,其素材都可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因此大众读者都可以与这位哲学家从所熟悉的事物一起出发,“尽力登上云外的高处”(叔本华语),领略从这位思想家的视角获得的视野。本书的文章并没有以生僻的题材让无缘涉足这些题材的读者难以分享和判断。正如叔本华在《论写作和文体》中说的:“如果(作者所处理的)题材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接触得到甚至是相当熟悉……那就只有具出色头脑的作者才可以写出值得人们一读的东西。”“作者越不需要借助其题材的帮助……那这一作者所作出的成绩就越大。”叔本华的这些话至为恰当地适用于本书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