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从此无徽州/地名古今

可惜从此无徽州/地名古今
作者: 冯骥才//李辉//钱念孙|总主编:李辉
出版社: 海天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7.90
折扣购买: 可惜从此无徽州/地名古今
ISBN: 9787550724976

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出生于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同年在《北京晚报》担任文艺记者和文学副刊编辑。1987年11月至今,任《人民*报>文艺部副刊编辑,主要从事传记、随笔写作。主要作品有<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沈从文与丁玲》《沧桑看云><百年巴金》《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传奇黄永玉》等,译著有《枯季思絮>《福斯特散文选》《走进中国——美国记者的冒险与磨难》《中国故事绘本》等。1998年散文集<秋白茫茫》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2007年,因在《收获》开设的专栏“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获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2006年散文家”奖项;同年,《封面中国》一书被评为全国“十大好书”。2014年,因《*响——八十年代亲历记>,再获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2013年散文家”奖项。

内容简介

徽州,徽州,欲说还休 李辉 写文章爱管闲事,总是会让人讨厌。想想看,八竿子 也打不着的事,你在那里评头论足,岂不是吃饱饭撑的? 可是,人一写文章,总也免不了这样的习惯。结果,偶有 不慎,我也就成了这种令人讨厌、给人添乱的人。 几个月前。有感于十多年前徽州易名为黄山市,我写 了《可惜从此无徽州》,为徽州这个历史悠久的地名从此 消失而感慨万分。 略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徽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据 的难以取代的位置。在长达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中,特殊 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民风民俗,使徽州在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徽派建筑、徽商、徽班进京 、徽墨、宣纸、歙砚……徽州已经成为一个世人瞩目的区 域性文化的经典之作。显而易见,徽州,是历史,是文化 ,是现实与传统连接的不可缺少的一环。可是,十多年前 ,有关方面片面理解强调开发黄山旅游的重要性,便忽略 了历史文化的延续,不顾地名规律,生硬地将徽州地名取 消。结果,徽州从此消失在历史远处;结果,远离黄山的 地方也成了“黄山”,颇引人误解,给游客造成麻烦。 我对徽州地名的消亡一直耿耿于怀,却从未想到撰文 呼吁。几年前,湖北合并荆州和沙市,舍弃荆州、江陵这 样的悠久地名不用,起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地名“荆沙”。 我是湖北人。发生在家乡的事情才又一次引起我对地名* 改的忧虑。于是,我提起了笔,发表了一篇《可惜从此失 荆州》予以呼吁。值得欣慰的是,不少人士都在关心此事 ,而湖北有关方面也明智地做出了*改地名的决定。“荆 沙”来去匆匆,“荆州”失而复得,可喜可贺! 荆州地名予以恢复,仿佛给了我一个信号:业已消失 多年的徽州地名,也有可能失而复得。我便不自量力、一 厢情愿、满怀热望地写了《可惜从此无徽州》,连标题都 袭用写荆州的那篇。我想用自己的呼吁,引起所有人的共 鸣,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以使问题能够解决。 谁料想,一片热忱反让人讨厌。 发表拙文的报纸,接连收到当地有关部门来信,说是 发表我的文章,引起当地一片混乱,影响了工作与生产的 正常进行,等等等等。言下之意,似乎我不仅仅是狗拿耗 子多管闲事,甚至还是存心**的破坏分子。 怎么得了!抛弃老祖宗,贻笑大方,倒是相安无事, 皆大欢喜;舆论监督,发发议论,却影响安定,千扰大局 ,后果严重。好一个撒手锏,挥舞得如此得心应手,真让 人大开眼界。 是呀,谁让写文章的人考虑问题过于简单,过于执着 。你何曾想到,一个地名的*换或者恢复。常常伴随着行 政区划的调整、领导班子的重组、经济重点和投资重点的 确定……而这一切。又该和多少人的切身利益相关? 我仍固执。我难以想象,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研究、开发徽州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却永远没有了徽州这 个地名,仅仅是面对史料与遗迹。我甚至确信,能够恢复 徽州地名的人,一定会名留方志,功在历史和未来。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