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5.20
折扣购买: 性格的力量
ISBN: 9787100106900
詹姆斯·希尔曼,美国心理学家,深度心理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建了以灵魂为基础的原型心理学,被誉为美国最具活力和最具独创性的心理学家。 1926年,希尔曼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大西洋城。高中毕业以后,他在乔治城大学的外交学院学习了两年。1944—1946年,他在美国海军医院服役。之后,他进入法国巴黎的索邦大学主修英国文学,并于1950年在爱尔兰都柏林的三一学院毕业,获精神和道德科学学位。1959年,他获得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及荣格学院的精神分析师学位证书,并被任命为荣格学院系主任,一直工作到1969年。 1970年,希尔曼在春天出版公司担任编辑,该公司主要出版原型心理学、神话学、哲学和艺术类图书。他在1975年完成了《重视心理学》一书,并以此获得了普利策奖的提名。1978年,他参与创立了达拉斯人文和文化研究所。1997年,他出版了《灵魂的密码》英文版。该书荣登当年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通过诸如托马斯·摩尔等人的作晶,希尔曼有关哲学和心理学的著作与观点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1999年,他在加州卡平特里亚的太平洋研究生院下属的作品档案馆和研究中心,负责整理出版各类著作、论文、手稿、研究笔记以及信件。 2011年,他因患骨癌在位于康涅狄格州汤普森市的家中病逝。
在我们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活着”已经演变为 比谁活得更长久的意思。 “我比我的父亲、祖父和外祖父都活得长!”“按照 医生的说法,我应该早在 三年前就死了。”“保险公司在我身上算是赔了。我 的养老金计划已经透支, 直接从社保金那里拿钱了,我拿的钱比我投进去的要 多得多。”毫无疑问, 仁慈与怜悯伴随我度过生命的每一天,因为我的生命 已经超过了预期寿命的 统计曲线。 我不仅击败了我的遗传基因、我儿时的同窗和保 险精算师,我还让死亡 无法近身。生命是一场与所有其他人的竞赛,是一场 与死亡的角逐,因此, 活得更久成了一种胜利。在我每年生日的时候,圣保 罗(St.Paul)的那段著 名的话便回响在我耳边:“胜利了,死亡已经被吞灭 ……噢,死亡,您的毒 钩在哪里?” 我们对于衰老的体验是如此深深地嵌在我们还有 多少年可活的数字中, 这些数字则是由寿命统计表所给出的,这使得我们很 难相信:多少个世纪以 来,晚年并不是和等死联系在一起,而是与活力和性 格联系在一起。老者并 不只是被视为踉踉跄跄地走向死亡之门的人,而是被 作为能稳妥地保管习俗 与传奇的人,当地社会准则的守护者,技艺高超的能 工巧匠,在族群集会中 能一言千钧的人。岁月的长度所见证的性格的力量具 有重要的作用。死亡是 和青春联系在一起的:死胎和婴儿的夭折;战场上负 伤、决斗、掠夺、死刑 与海盗进犯;各种与耕地、开矿、捕鱼以及生育相关 的灾祸;家族仇杀和因 妒生恨;那些催人英年早逝的传染病与瘟疫。墓地里 散布着孩子们那低矮的 坟头。 将寿命和死亡率紧紧地绑在一起,通过这种联系 让老人的原型同死亡的 观念结成唯有彼此的夫妻,直到19世纪,这个观念才 伴随着人口学的进步 而攻占了我们的头脑。在法国,实证主义哲学推崇用 统计的方法对人口进行 研究,将死亡从非公开的和精神性的领域迁移至社会 学、政治学和医学的地 盘。有关平均寿命的统计资料提供了死亡率不断降低 的证据,并被解读为文 明进步的标志。整个社会的进步可以通过不断延长的 寿命年限来得以证明, 而寿命又可以通过新的医学方法(疫苗注射、巴氏杀 菌法、消毒)以及公共 卫生项目(饮用水、垃圾处理、通风设施)而得以延长 。 当作为社会学创始人之一的埃米尔·涂尔干 (Emile Durkheim)①对自杀 数据进行了分析,显示出在法国的每一个地区都具有 一个自杀率,且这个自 杀率在数十年中几乎不会变化时,人口学的手就伸得 更长了。在任何一个给 定的地区,未来一年中自杀者的数量是可以预计的。 当自杀率被置于社会学 的阶层、职业、遗传性、宗教、年龄等概念之中时, 自杀就成了一项社会学 行为,而与自杀者的心理则风马牛不相及。统计数据 成了一种社会性的力量, 每个地区都会有一定比例的人注定要用自己的双手来 了结自己的生命。数据 成了命运。 人均寿命曲线也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比方说,如 果你是一名少女,当 你把自己置于寿命的函数曲线中的时候,你的预期寿 命可能至少会有70年。 当你60岁的时候,你发现你的预期寿命已经延长了, 现在可能有78岁,甚 至更长一点。当你78岁的时候,统计表可能会把你的 生存年限定在86岁。 以此类推。即便你活到了100岁,保险精算师会说到 “条件概率”这回事, 即你有可能还能多活几个月或几年。统计学表明,你 活得越长,你还能活的 日子也将越长,因此在衰老的每一天里,你可以预期 在“趋于无限大的保险 统计曲线中”还有新的一天等着你。这条曲线无法预 测你的寿命何时终止, 与此相反,它似乎能带着你一直向前,无穷无尽。这 条曲线并没有载着你走 向死亡,也没有揭示出一个赤裸的真相——你终有一 死;它的功能是在统计 学层面传来喜讯:你将永生! 如果“活着”不仅仅意味着活得比统计学上的预 期寿命更久,那么活 着的究竟是什么?那个坚持着、忍耐着的“活着”是 什么?在经历了漫长人 生的所有是是非非之后,是什么可以始终如一地活着 ?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 头脑都不会一成不变;面对改变,它们无处可避。一 路走来似乎从未改换初 衷,并且直到最后的日子也一直持久如一的心理成分 ,让你得以与众不同地 存在——那就是你自己的性格。那个始终如一的你。 但是,“如一”是什么意思?我已经经历了如此 之多的变化,变得如此 不同,但尽管存在所有这一切的变化,有些东西仍然 让我确信,我还是同一 个我。我可以丧失我的社会身份、我的身体外形和我 的个人史,但是有些东 西仍始终如一,比这些盛衰浮沉更为持久。本书的观 点是,正是性格的观念 提供了这种持久的内核。 如果说“同一性”(sameness)是哲学家的术语, 用来描述的是我们对 自己性格的体验,那么我们就必须去发掘有关这个深 刻的原则——“同一 性”——更多的内容:它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发挥 作用的。这可不容易, 因为自从柏拉图把“同一”与“差异”作为思考事物 存在的基本观念,让它 们成为我们思考的对象,甚至让它们成为可能以来, 哲学家就一直在思考同 一性。 哲学家猜着同一性的谜语。打个比方说,你有一 双你最喜欢的羊毛袜。 袜子的脚跟破了一个洞,你把它补上了。然后大脚趾 处又破了一个洞,你又 把它给补上了。很快那些补上的部分要比袜子原来的 羊毛部分更多了。最终, 整个被补过的袜子完全由不同的羊毛所组成,但它却 仍然是同一只袜子。从 它的外表以及它和你脚上另一只袜子的同伴关系来看 ,它还是同一只袜子。 它们一起行走世界,一起躺在抽屉里;甚至从它同自 己的关系,即它的自我 同一性(identity)来看,尽管它已经不一样了,但它 还是同一只袜子。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