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青年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1.90
折扣购买: 瑜伽文化小史(精)
ISBN: 9787515347462
。。。
众所周知,印度是宗教的国度。从吠陀时期(约 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600年)开始,宗教就逐渐在印 度社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并且对整个印度文化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瑜伽作为印度文化的一部分自 然也不能避免受到这种影响。 原始瑜伽在吠陀晚期开始被赋予宗教和哲学的内 涵。随着有关瑜伽的理论内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逐 渐形成了若干不同的瑜伽理论体系。每个理论体系中 都讲述了不同种类的瑜伽,这些不同种类的瑜伽为“ 瑜伽”这个概念集合体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瑜伽和宗教之间关系的发展是与瑜伽文化中信仰 元素的地位演变息息相关的。信仰与瑜伽的融合大约 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当时,居住在高加索和南 欧草原一带的雅利安人 开始南下,途径伊朗和阿富 汗,进入印度河流域。他们征服了当地的达罗毗荼人 ,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力量。雅利安人原本是游牧民 族,信仰自然神。占领印度河流域并定居下来之后, 他们一方面学习农耕知识,另一方面也大量吸收达罗 毗荼人的文化。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产生了以吠陀 信仰为基础的吠陀文明,以吠陀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四 吠陀为理论来源。信仰产生的过程中,雅利安人把达 罗毗荼人的原始瑜伽活动也吸收过来,作为实现宗教 信仰和目标的补充。瑜伽自此开始了与宗教融合的漫 长进程。 公元前10世纪中叶,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吠陀信仰 开始发生转变,逐渐发展成为以吠陀文献为理论基础 的婆罗门教。在印度河上游区域站稳脚跟并且稳定了 统治地位之后,雅利安人开始沿印度河流域逐渐向东 将自己的统治区域推进至恒河流域。在这一过程中, 社会形态逐渐发生变化,随着阶级的分化和奴隶制的 形成和发展,形成并确立了印度流传至今的社会等级 制度,即种姓制度。为了适应上述变化,雅利安人开 始对最初的吠陀信仰进行重大革新,将其转变为婆罗 门教,奉行“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 上”三大纲领。婆罗门教是这一时期印度次大陆上唯 一成型的宗教,瑜伽正于此时发展成为婆罗门教的重 要组成部分,并开始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这些阐述 瑜伽的理论在一些典籍中得以保留至今。比如在《鹧 鸪氏奥义书》中,瑜伽与信仰、正义和真实并列而成 为非常重要的一德;《石氏奥义书》对瑜伽进行了定 义,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身心同时达到一种寂静的 状态,而达到这种境界的根本手段则为瑜伽;《白骡 奥义书》讲述了一些瑜伽的修行方法,并对其作用作 了神秘主义的说明;《弥勒奥义书》进一步论述了瑜 伽的修行方法,提出“六支瑜伽”的说法,即调息、 制感、静虑、执持、观慧、等持,还对“言传之梵” 和“离言之梵”加以区别,将实现两者的统一作为人 类的最高目标。 公元前6世纪,印度思想界开始了激烈的斗争, 出现了与婆罗门教思想相对立的沙门思潮。随着一系 列反对婆罗门教、反对吠陀思想的宗教(主要是佛教 和耆那教)相继出现,婆罗门教在一些地区的基础开 始动摇,甚至一度让出了主导地位。.尽管反对婆罗 门教,但佛教、耆那教等对其中的瑜伽实践内容并没 有排斥,反而努力吸收、融合、创新,尤其是佛教, 最终发展出了佛教文化框架下的瑜伽理论体系。 为了应对佛教等其他宗教的冲击并彻底压倒它们 ,婆罗门教一直在寻求自我的变革与发展。公元7世 纪开始,婆罗门教开始向印度教转变。吠陀的权威性 被重新确立。在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义和思 想之后,婆罗门教原有的教义思想逐渐转变成更易为 当时印度社会所接受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印度教的理 论基础。从本质上说,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一脉相承, 当下在印度流行的印度教是由婆罗门教发展而来的。 在继承婆罗门教瑜伽理论的同时,印度教将其进一步 发展衍化出多种各具特色的瑜伽。 综上,尽管无法判定瑜伽是否从发源之初就与原 始信仰关系密切,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原始瑜伽之后 发展出的诸多瑜伽理论体系或多或少都蕴含信仰的元 素,信仰成为瑜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P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