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央编译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9.00
折扣购买: 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精读本)
ISBN: 9787511745484
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兼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等职。出版有《秦汉官僚制度》《中国魏晋南北朝教育史》(合著)、《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主持)等作品。
关于腐败危害的认识 要把反腐倡廉落到实处,前提是人们对腐败的危害性有足够的认识。《左传》是一部解释《春秋》的历史著作,但作者对春秋时期各国贪污腐败也进行了较全面而又深刻的揭露,揭示出那个时期腐败的现象。《左传》桓公二年记载,鲁桓公收受宋国贿赂的“郜”之“大鼎”,并“纳之大庙”。对于这种“非礼”的行为,鲁大夫臧哀伯谏曰: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 国家的衰败,是因为官吏的邪恶;官吏若没有德行,专宠和贿赂就会公开盛行。因为“官德”是一种与权力相连的特殊的职业道德,故为“官”者必须有德,且视道德情操比生命更重要。鲁大夫臧哀伯对腐败的认识是很深刻的。“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这句话是先秦时期人们对腐败危害深刻认识的经典表述。 《诗经·大雅·桑柔》是一首讽喻诗,该诗前八章讽刺周厉王失德败政,好利而暴虐,以致民不聊生,激起民愤。后八章既是对官吏贪墨的斥责,也是对周厉王用人不当的谴责。诗中说“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对那些居官行贪,或凭借政治地位和权势攫取各种非法利益的贪人用“贪人败类”予以呵斥,表明了诗作者对居官行贪的厌恶和憎恨,也在警告那些贪人,等待他们的是“败类”的后果。 周本是臣属于殷商的一个偏远小邦,后来逐步强大并最终取代殷商的统治地位,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变化。殷商末年,商朝的一些政治人物已经预感危机的来临,向商纣王提出警告,而商纣王认为他受命于天,不以为意。周灭商之后,周既面临殷商遗民的反抗,又面临重蹈殷商灭亡覆辙的危险,这种危机与忧患引发了周初统治者的思考。殷商为何败亡?周政权如何巩固?如何才能避免重蹈殷商灭亡的覆辙?在新形势的激发下,周初形成了明晰的“宜鉴于殷,骏命不易”观念,周人从历史思考中重新认识了天命的意义。这种思考在周初得到反复强调和深化。《诗经·大雅·荡》说:“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里所说的“殷鉴”,是指殷商应该以夏的灭亡为鉴戒,这自然就引导出周应该以夏、殷为鉴的历史认识。《尚书·召诰》所说“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即将夏、商兴亡的历史引为借鉴。“殷鉴”是周初统治者提出的概念,表达了周初政治家们对历史的思索与总结,也就是要以前朝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作为行政的借鉴。 《尚书》中《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等篇记载周公多次详细总结夏、商、周政权更迭的历史,认为统治者如果对天帝失敬、行为放纵、贪图安逸、弃德任刑、残害无辜,就会被上天遗弃并降下惩罚,更移天命;上天密切地关注着人世,特别是监督人间统治者的行为。 在这种历史经验总结和对天命敬畏的过程中,关于君王之德,尤其是对统治者行为放纵、贪图安逸、弃德任刑、残害无辜等种种失德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的认识理加深刻,这些认识中就包含了对政治腐败及其危害的认识。 《尚书·无逸》是周公归政于成王之前对成王的告诫,规劝成王要勤于国事,不能贪图享乐。所谓无逸,就是指不要纵酒、淫乐、田猎、嬉游。从当时社会来说,纵酒、淫乐、田猎、嬉游是典型的腐败行为。《无逸》篇还讲到统治者要体察民间疾苦,施惠于民,关爱鳏寡孤独,慎罚于民,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民怨,这又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反对苛政败政,倡导亲民的廉政思想。民怨反映人心向背,周初统治者对此格外重视,认为“怨不在大,亦不在小” ,要求臣民怨恨的事不能做,国家事务必须认真对待,听到民怨,应更加“敬德”,这样才能使不顺从的小民变得顺从。这些诰语虽然着眼点在于如何巩固周的政治统治,但也看到了腐败造成的危害,并在这个意义上强调德治,反对纵酒淫乐,这表明周初统治者已经有了反腐败的自觉意识。 《国语·周语上》记载周惠王问内史过“神降于莘”之事,内史过借机发表了一段议论,他说: 国之将兴,其君齐明衷正,精洁惠和,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其惠足以同其民人。神飨而民听,民神无怨,故明神降之,观其政德,而均布福焉。国之将亡,其君贪冒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其政腥臊,馨香不登,其刑矫诬,百姓携贰。明神不蠲,而民有远志,民神怨痛,无所依怀,故神亦往焉,观其苛慝,而降之祸。是以或见神以兴,亦或以亡。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耹隧。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其亡也,杜伯射王于鄗。是皆明神之志者也。 内史过的议论借所谓天神的意志规劝周惠王要广施惠政,不可贪冒淫辟。内史过将国君贪冒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其刑诬矫等腐败政治与亡国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腐败的结果必然是人亡政息,这是对腐败危害十分深刻的认识。 把腐败与国家衰亡联系在一起不仅仅是内史过等人特有的看法,也是先秦时期许多人的共识。春秋时期小国翟柤的灭亡就很富有戏剧性。据《国语·晋语一》记载,晋献公有一次在田猎中望见邻近的小国翟柤国内有一种不祥之兆,“归寝不寐”。晋大夫郤叔虎上朝,献公告诉他夜里睡不着觉,郤叔虎出宫后遇到晋大夫士蔿,并对士蔿说:“今夕君寝不寐,必为翟柤也。夫翟柤之君,好专利而不忌,其臣竞谄以求媚,其进者壅塞,其退者拒违。其上贪以忍,其下偷以幸,有纵君而无谏臣,有冒上而无忠下。君臣上下,各餍其私,以纵其回,民各有心,无所据依,以是处国,不亦难乎!君若伐之,可克也。吾不言,子必言之。”士蔿把这些告诉了献公,献公很高兴,于是起兵灭了翟柤国。从表面看来,这里虽然有神秘主义的成分,但不难看出,郤叔虎是在借这些神秘成分引出翟柤国政治腐败的话题并为灭亡翟柤寻找借口。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腐败的认识不断深化。荀子更清楚地看到了腐败与亡国的关系,他指出君主贪利必然导致亡身亡国:“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韩非从个人和国家两个方面认识到腐败的后果。从个人方面来说,如果“不以清廉方正奉法,乃以贪污之心枉法以取私利,是犹上高陵之巅,堕峻谿之下而求生,必不几矣”。也就是说如果想用贪污纳贿来满足个人私欲,那最后只会落个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从国家方面来说,韩非“观往者得失之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政治是否清明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和政治清浊。他说:“明主之国,官不敢枉法,吏不敢为私,货赂不行,是境内之事尽如衡石也。”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如果君明臣贤,政治清明廉洁,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安如磐石,兴旺发达。反之,如果昏暴之主在位,奸邪之臣当道,“不课贤不肖,不论有功劳,用诸侯之重,听左右之谒。父兄大臣上请爵禄于上,而下卖之以收财利,及以树私党。故财利多者买官以为贵,有左右之交者请谒以成重。功劳之臣不论,官职之迁失谬。是以吏偷官而外交,弃事而财亲。是以贤者懈怠而不劝,有功者隳而简其业,此亡国之风也”。因此,韩非对政治腐败的危害极为重视,他在《亡征》篇中曾经列举四十七种可能导致亡国的征兆,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政治腐化和经济腐败。 同样,墨子也看到统治者荒淫享乐对国家的危害。他说,统治者的职责应该是治国理政,即“王公大人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此其分事也。士君子竭股肱之力,亶其思虑之智,内治官府,外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仓廪府库,此其分事也”。但是,有些统治者不治官府,不理政事,作乐不停,由此出现了国家乱、社稷危、国库空虚的困难局面。墨子警告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值得注意的是,墨子反对作乐,并不是反对统治者欣赏音乐,更不是要求取消音乐,而是反对统治者奢侈无度的享乐及由此造成的思想堕落。 官吏的廉洁与否,是关系到政权存亡、国家兴衰的根本问题。历代有远见的政治家都十分重视官吏的廉洁问题,把廉洁问题看作关系到政权巩固、国家兴衰的根本问题。廉洁的对立面便是贪污腐败。贪污腐败的官吏向来被人们视为十恶不赦之徒。官吏如果染上贪污腐败,即使有其他的本领,也不能自赎。对官吏来说,廉洁与否,是大节问题。管子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把“廉”看作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四根柱子之一,这就不是一般的见识了。 1.从先秦到晚清,一部全面、客观、翔实、生动的中国反腐通史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正所谓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腐败问题始终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治乱兴衰息息相关。《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精读本)》以史为纲、以典为据,完整讲述从先秦到晚清,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这一重大历史主题。编著者在解读政治现象的同时,深刻探讨腐败产生的历史根源与治理腐败的种种思考,书写出一部横跨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全面、客观、翔实、生动的反腐败斗争史。 2.激浊扬清,以制度建设与思想文化建设为双主轴,深入思考反腐倡廉的法理与情操 《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精读本)》全面展现中国历史上反腐败制度建设,以及反腐败思想与文化建设的历史沿革与成效。全书通过对中国历代腐败表现形式、监察与法律制度、反腐败思想与廉政文化建设的具体阐述,以大量真实可信的史料为基础,以现代研究者的历史反思为镜鉴,带领读者看见潜藏不露的历史逻辑。 3. 中国社会科学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领衔主编,打造适合更多读者的精读版本 《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精读本)》由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领衔主编,以近百万字的《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为基础,为了适应当前反腐败斗争的需要和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进行精选精编,全面呈现反腐败制度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为两条主轴,揭示它们的历史发展逻辑以及演变过程,既深刻又好读,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不论是党员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大众读者,都可以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历史逻辑,对腐败与反腐败问题形成更加全面与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