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新时代

数字普惠金融新时代
作者: 编者:贝多广//李焰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1.90
折扣购买: 数字普惠金融新时代
ISBN: 9787508677040

作者简介

李焰,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金融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小微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冶方金融创新奖评委。曾担任商学院财务金融系主任,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特聘教授。1986年以来分别在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商学院担任教职,从事金融研究和教学。研究兴趣涉及多个经济学、金融学领域,包括货币理论、居民储蓄、公司财务、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企业集团化运作、融资约束与信用扩张效应》等专著,主持多个***研究项目。近年来致力于普惠金融的研究与实践,希望通过研究推动中国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 贝多广,中国人民大学小微金融研究中心理事会联席**、财政金融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先后任职于*****、中国证监会、中金公司、摩根大通。20世纪90年代初曾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和纽约联储银行担任客座研究员。学术著述甚丰,早年曾出版《宏观金融论》、《中国资金流动分析》等专著,曾获得孙冶方经济学论文奖,主持过**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近年开始专注普惠金融研究,发表相关演讲论述,*新论文“好金融与好社会:问题的提出和答案”发表于2015年第7期《金融研究》。

内容简介

第二章 数字普惠金融的社会经济价值 随着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和快速发展,金 融服务和产品深度嵌入人们的*常生活,带动和促进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依托于数字技术及互联网平台 ,金融机构实现了交易成本的降低,充分发挥了金融 的触达能力,降低了金融门槛,使得在过去难以享* 金融服务的中小企业和农民等弱势群体得以享*金融 服务的便利,进而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一、公平前提下提升效率 经济学在一定意义上能够促进社会资源分配在效 率和公平两者间的平衡。增进社会公平本身是普惠金 融的立足点,而如何提升效率则成为其社会经济价值 的重要评估点。 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是指资源配置提升的一种状 态,通常用帕累托改进来描述。按此推论,金融效率 就是指各经济活动主体所支配的金融资源(货币和货 币资本)的配置状态。作为经济运行的血脉、要素, 金融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社会经济的 运行效率。 根据***公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 (2016—2020年)》,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 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 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即金融服务的大众化。相较于之前专属于精英阶层的 金融服务,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则是以小微企业、农 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残疾人和老年人等 在过去难以享*金融服务的特殊、弱势群体为重点服 务对象。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POS(多功能终 端)机、短信支付,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等模式的出现 大大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 了天然优势,极大地提高了普惠金融的效率。 按其经济活动主体的层次划分,数字普惠金融的 效率可以分为微观组织效率、中观行业效率和宏观经 济效率:微观组织效率是指数字技术应用对普惠金融 的经营机构带来的效率提升,集中体现在产品服务改 进和成本的降低;中观行业效率是指数字技术应用对 金融业的促进;宏观经济效率则是指从社会全局层面 来看,数字普惠发展对整个社会金融资源配置的提高 。 二、金融服务的改进、扩展和成本降低 (一)数字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普惠金融的业务体系 数字技术,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 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金融企业的服务能力。首先, 金融企业依托海量用户数据,结合地方特色、产业特 色和用户特色逐步并深度挖掘用户需求,不断丰富金 融产品和服务内容;其次,金融企业利用移动互联技 术为用户提供“无时无刻”和“无所不在”的便捷金 融服务;*后,数字技术的成熟应用,提高了金融服 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云计算、指纹识别、人脸识别 、语音识别等技术,能够保证用户在使用金融产品时 的资金安全、信息安全。以上这些变化在支付、融资 (债务融资及股权融资)、理财、保险和信用评分领域 尤为突出。 1.支付业务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支付、 短信支付、网络支付、移动终端支付等支付方式,而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这些支付方式也得到普及。当前我 国网民常用的支付方式包括预付卡支付、微信支付、 手机银行支付、***支付、网上银行支付、第三方 移动支付和第三方互联网支付。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 普及度越来越高,第三方支付和网银支付下沉到农村 。 2.融资业务 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贷业务的便利,催 生出大量网络对等借贷交易平台(如拍拍贷)和网络小 额贷款公司(如网商银行)。数字技术一方面增强了信 贷业务的触达能力,另一方面有效提升了其风险甄别 能力,因此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兴互联网金融 机构都不断地在产品和服务上创新,为各类企业和个 人提供相匹配的信贷服务。此外,网络股权众筹也为 中小微创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融资平台,同时也 拓宽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 3.理财业务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降低了触达和管理成 本,使得理财不再是高净值客户的专属,普通群众作 为传统理财业务的“长尾客户”也能享*到便捷优质 的理财服务。不仅新型金融机构推出大量以余额宝为 代表的微型理财产品,传统金融机构也积极推出面向 中小客户群体的银行理财产品以应对竞争冲击,使大 众理财产品体系不断丰富与完善。P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