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家路(我们小时候)

侯家路(我们小时候)
作者: 周国平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侯家路(我们小时候)
ISBN: 9787020126866

作者简介

周国平,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爱与孤独》《灵魂只能独行》《只有一个人生》等,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宝贝,宝贝》等。译著有《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等。

内容简介

据父母说,照片是在新新公司大厅里拍摄的。新 新公司是解放前上海四大名牌百货公司之一,在南京 路最繁华的地段,现在那里是上海食品公司。根据我 的推算,父亲进这家公司当出纳员时的年龄是二十岁 ,两年后与我的母亲结婚,然后有了我的姐姐和我。 二十九岁时上海解放,他离开了这家公司。我可以断 定,在新新公司的九年是父亲一生中最惬意的时期。 我的证据是照片,在父亲和母亲的相册中,几乎全部 照片都是这个时期拍的。那时候,父亲年轻英俊,显 然喜欢游玩,经常偕母亲在沪杭苏留影。从照片上看 ,父亲和母亲衣着体面,一双幼小的儿女十分可爱, 一家人其乐融融。姐姐和我的照片多是幼儿阶段的, 其后出现长期的空缺,我的弟妹们则几乎没有童年的 留影,反映了家境的变化。读中学时,我曾仔细整理 这些旧照片,因为老相册已破损,就自己动手制作了 _一本很像样的新相册,把它们安顿好。可惜的是, 在“文革”中,相册里的绝大部分照片,由于父亲穿 长衫和母亲穿旗袍,怕有“四旧”的嫌疑,都被我的 妹妹烧掉了。 在进新新公司之前,父亲有一个穷苦的童年和少 年时代。按照他的叙述,他三岁丧父,全家的生计主 要靠比他大十多岁的大哥做工维持,他的母亲也做些 织花边的零活贴补家用。十四岁时,他进一个周姓本 家开的穗盛米店当了五年学徒,接着在天蟾舞台当了 几个月售票员。在我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父亲经常 念叨那一段苦日子,借此对我们进行忆苦思甜教育。 现在我忽然想到,他这样做不只是在教育我们,也是 在开导他自己,因为在离开新新公司之后,一方面收 入减少,另一方面子女在增多和长大,家里的生活明 显变得困难,完全不能和新新公司时期相比,有必要 向前追溯一个更低的参照标准。解放后,父亲调到税 务局工作,没几年就下放了,先后在几家菜场当支部 书记。他是解放初入党的,这一资历并未给他带来半 点官运,他终老于基层干部的岗位。他自己对此倒没 有怨言,工作得很投入,我很少见他闲在家里。二三 十年间,他的工资一成不变地始终是七十四元,这一 点钱要养活一家七口,其拮据可想而知。不过当时我 并不觉得苦,饭是总能吃饱的,只是当餐桌上有红烧 肉时,几个孩子的眼睛不免会紧盯着别人的筷子。 我的母亲比父亲年长两岁,年轻时曾在药厂做工 ,生下我的姐姐后就退职了。在我的早年印象中,她 似乎生来是一个母亲,她的全部职责就是养育五个孩 子。事实上,在我们自立之前,她的确永远在为我们 的衣食住行忙碌。有一次,我在老相册中翻到四幅照 片,是同一个美丽时髦女人的相片,有周曼华的亲笔 签名。问母亲才知道,这位与周璇齐名的大影星曾是 母亲的结拜姐妹,当时她们都住在钱家塘(陕西北路 一带的旧称),经常在一起玩。这一发现令我非常吃 惊,使我意识到母亲并非生来是为子女操劳的家庭妇 女,她也有过花样年华。在我妹妹烧照片的“革命行 动”中,周曼华的玉照当然没有幸免的可能。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