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艺术经典·革命历史美术精品

新中国艺术经典·革命历史美术精品
作者: 刘燕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新中国艺术经典·革命历史美术精品
ISBN: 9787520716819

作者简介

刘燕,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曾任时代美术馆执行馆长。长期致力于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和艺术策展。

内容简介

狼牙山五壮士 詹建俊 油画|186cm×203cm |1959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赵建成(1949— ),山东青岛人。20世纪70年代师从朱乃正学习绘画,20世纪80年代曾受教于王子武、周思聪,专攻中国画人物画,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创作部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北京市文史馆馆员。代表作品有《西部放歌—灵光》《金秋》等。 历史背景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国共产党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大会选举了10位共产党员作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四分之一。这样,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形成了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国民党的“一大”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此后,国共两党在建立军队、发动工人农民运动、出师北伐、打击北洋军阀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作品赏析 由于特殊的历史意义,画家在创作前参考了数万张民国时期的照片和大量文献,力求真实地再现当时国共合作的历史原貌。虽然首次国共合作包含着复杂的斗争和各种波折,并蕴含着影响后来历史形势发展的各种可能,但双方的共同目标大于彼此的分歧。画家通过多角度的透视,将作品立意定位在“和”这一精神主旨上。“和”的深刻意义在于对时代精神的贯通,也就是如何体现和谐这一命题。为了表现这种精神,画家选择集体合影的视角来塑造画面结构的秩序感和使命感。 作品刻画的主要人物包括国民党“一大”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监察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以及部分代表和军官。作品对于这些人物排序和位置安排,根据历史资料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画面并排横贯的“一大”代表,个个表情坚毅、凝重,表现出一种用血肉之躯筑成新的长城的革命精神。为了突出作品的社会价值和笔墨效果,画家把诸多的历史细节省去,淡化了不同党派内在的隔阂,而是把民族存亡的时代主题摆到了前面。与此同时,也放弃了作品情节性的叙述和人物角色的概念化,而是把笔墨语言的形式感和作品精神的象征性作为表达的重点,通过灰色度的笔墨调和大量留白的色调,使整个画面营造出民族危难之际空前团结的氛围。这件作品为了使观众感受到逝去岁月中的生命状态和精神力量,以具有雕塑感的造型和具有力度的笔触深入刻画每位人物坚毅、凝重的表情,从而表现出了两党为了民族大义而走到一起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