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科技文献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9.20
折扣购买: 书情脉脉/全民阅读书香文丛
ISBN: 9787543976665
李树德,男,1946年生,廊坊师范学院教授,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早年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大学,主要从事中国新文学和巴金研究。著有《街坊人物志》、《英汉修辞教程》,译有《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等。
上辑 书人书事 1.围绕一本书的友情 当代**的散文家吴伯箫,1906年出生于山东 莱芜吴花园村一个半耕半读的富裕家庭。1938年赴 延安,进入抗大学习。1949年后长期担任人民教育 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并坚持散文创作。他的 《记一辆纺车》曾被选人中学语文课本。1982年8月 病逝。 代表吴伯箫走上文学道路的作品是他的散文集 《羽书》。该书由巴金任总编的文化生活出版社 1941年5月出版,编人“文学丛刊”第七集。围绕着 这本《羽书》的出版,有两则趣闻,展示了作家之 间的深厚友谊。 “托孤”印书 吴伯箫是1931年夏从北平师范大学毕业后来到 当时的国立青岛大学,在校长办公室当事务员。在 那里他结识了闻一多、洪深、老舍、王统照等文学 家,与他们交往密切,特别是与王统照的关系*好 。1935年,吴伯箫离开青岛,先后到济南和莱阳任 教。但暑假期间他就回到青岛,与老舍、王统照、 洪深、臧克家、王亚平等创办《避暑录话》。1937 年,抗*战争爆发,青岛危在旦夕。王统照要离开 青岛去上海,吴伯箫当时正任莱阳乡村师范学校的 校长。他感到打起仗来,难以预料自己会流落到什 么地方,便把自己大学毕业后6年来写的文章,剪贴 成册,就像“托孤”一样交给了王统照。他激动地 握着王统照的手说:“你看有什么地方可以印就印 ,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印,就存在你手里吧。”当时 吴伯箫对自己作品的出版,并没有信心,所以连个 书名也没有起。 1938年4月,吴伯箫长途跋涉来到延安,投身革 命,对于托付给王统照代为保管的那个散文集子, 似乎早就忘到九霄云外了。 1942年夏天,有人对吴伯箫说:“你的一本书 出版了。”吴伯箫听了一愣,心想:我会有什么书 出版呢?那人说:“上海一家杂志上还登了别人为 你的书写的序言。”那人还拿出那本杂志给吴伯箫 看。上面果然登着《羽书》的序言,作者是“韦佩 ”,可吴伯箫并不知道“韦佩”是谁。当他读了序 文的开头:“伯箫此集存在我的乱纸堆里已两年半 了……”,他这才恍然大悟,“韦佩”是自己的好 朋友王统照。接着便想起自己在青岛与他分手时“ 托孤”的情形。王统照以文章《羽书》这一篇名作 为书名,正好适应抗*战争初期的形势。吴伯箫翻 看着那篇序文,为作品的问世而激动,*为朋友深 厚的情谊而感动。 稿费被冒领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 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次文代会),在北京怀 仁堂举行。这个大会是解放区与国统区的文艺工作 《书情含脉》分为“书人书事”“书评书介”“书情书悟”三辑,主要内容包括中外现代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个人的读书经历和感悟等。作者从事翻译、英汉修辞比较研究,而且对中国文学情有独钟。作者以其渊博的知识娓娓道来,内容深入浅出,视角独特深刻,文笔细腻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