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叙述方式

历史的叙述方式
作者: 茅海建
出版社: 上海三联
原售价: 54.00
折扣价: 33.50
折扣购买: 历史的叙述方式
ISBN: 9787542666390

作者简介

茅海建,澳门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1995)、《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1995)、《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1998)、《戊戌变法史事考》(2005)、《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2009)、《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2011)、《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2014)、《依然如旧的月色》(2014)。

内容简介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一百年了,需要反思的内容很多,而我个人认为最应当注视的方面,是思想上的激进主义与现实中的强权政治。 辛亥革命作为政治革命,其目标是推翻封建专制王朝,建立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作为专制王朝的清朝是被推翻了,但人民主权的“民国”是否真正建立起来了? 辛亥革命前,在国外的革命党人自然是激进主义者,他们在与改良派的论战中,充分表现出强烈猛进的性格。孙中山在东京发表了“三民主义”,描绘了新国家的政治面貌,但真正要回到国内来做事,依靠的却是在社会底层中失意的会党。这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力量,又怎么可能达到理性的结合?而合作的结果,一再显示出激进主义的尴尬。孙中山后来的合作者,也多半是失意的军阀。 辛亥革命前,在国内的立宪党人,被视为温和主义者。但这些温和主义者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激进的?预备立宪要做的工作非常之多,预备立宪的时间却只有九年。但宣布立宪的清朝中枢,并没有在预备工作上花功夫,推动立宪的立宪党人,也没有在预备工作上花功夫,所争论的焦点却是最为不足的预备时间。从九年(1917年)到五年(1913年),从五年争三年,其实就是明年(1911年)。而真到了1911年,立宪党人普遍地转向革命。历史最为根本的特点是“不可改变性”,历史学家最为基本的态度是“不可去假设”,但我却时常会忍不住想象:若是九年立宪成功,若是五年立宪成功,中国的命运又会怎么样? 1913年,袁世凯逮捕国民党国会议员时,当时的人们有没有想过“五年立宪”? 1917年,黎元洪总统借国会之力赶走段祺瑞总理,张勋借机复辟,南方各省发起“护法”时,当时的人们有没有想过“九年立宪”? 在辛亥的时代,激进主义占尽了风头,一旦遇到现实生活中的强权政治,遇到袁世凯,遇到其他军事强人,结果都败下阵来。也就是说,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政治行为的传统规则。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史,空气中飘荡着儒家文化的“王风”,骨子里又是强权政治的霸道。虽说是“霸王道杂之”,但“王风”真遇到霸道,还只能是甘拜下风。由此可认真思考辛亥革命时中国的社会基础和政治结构,是否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是否已经到了政治革命的前夜?如果这些社会基础、政治结构没有充分变化,又应该如何来改变? 革命对此能起多大的作用?历史学界原有的历史结论,由此显得不那么明确肯定,变得模糊起来。而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也超出了历史学家的专业范围,应该交由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由他们来分析和解答这一类历史的疑问。 辛亥革命后,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的国家,这种政治制度的“领先”只能是一种表象,中国传统政治的基因并没有消退而失去其作用。我作为历史学家,注意的仍然是徘徊的现象:1908 年,清政府提出“预备立宪”,1924年,孙中山提出“训政时期”。两者的相似点我是知道的,都是需要时间,但两者的差异点又在哪里呢? 日俄战争的后果 1900年,中国发生义和团运动,清朝政府犯下决定性错误,英、法、德、美、俄、日本、奥匈帝国、意大利八国组成联军侵华,占领了北京。由于地理条件和英国陷于布尔战争等因,日军的数量在八国中是比较大的,是进攻北京的一路主力。与此同时,俄国以保护中东路、中东路支线为名,出动了13万军队,占领了东北的要地。《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国军队陆续撤出北京等地,而俄国军队却赖在东北不走。英、美、日本皆对此表示不满,而日本感到的威胁最大——俄国在海参崴和中国东北的双重存在,不仅将使日本无法控制朝鲜半岛,且无法进入大陆。 由此,日本加速了英日同盟的进程,以争取国际援助,避免“三国干涉还辽”时的孤立。日本频频与中国政府及地方大员商量抗俄对策,使之对俄政策上态度强硬,拒绝签订承认俄国占领东北现状的条约。日本的这一做法,在中国引出了许多好感。当时中国学生大量赴日本留学,在此鼓动下,组织了拒俄义勇队,并进行了广泛的宣传。随着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即将完工,日本感到军事压力增大,于1904 年2 月中止谈判,发动了对俄战争。 1904—1905 年的日俄战争,其主战场在中国东北,最为血腥的战事发生在旅顺与沈阳。清朝虽有与俄国军事同盟的密约,但在俄国占领东北的情况下,同盟已不存在。清朝采取了中立的立场,宣布局外中立。至此,日本的外交目标完全达到了。1905 年,战败的俄国与日本签订《朴次茅斯和约》:俄国让出南库页岛,承认朝鲜是日本的势力范围,并将其获得长春以南到旅顺的中东路支线和旅顺、大连两港转让给日本。日本成了东北亚的主人。 从1895 年的《马关条约》,到1905 年的《朴次茅斯和约》,这十年中发生了什么? 从日本的角度来看,辽东半岛因三国干涉而失去,此次再次夺回,并得到了朝鲜与南库页岛。 从中国外交的角度来看,希望依靠俄、德、法三国来对抗日本,结果失去了青岛、旅顺、大连、湛江,而胶济路、中东路与中东路支线,更是使山东、东三省完全处于危险之中;由此再想依靠英国、日本来对抗,仍是一无所获, 对英国是失去了威海与新界,日本战胜俄国后,东三省的南部是日本的势力范围,北部是俄国的势力范围。中国的灾难是大大增加了。 1895—1905 年,是中国外交大失败的十年,也是日本外交和军事大胜利的十年。一位美国学者认为,1898—1908 年是中日关系的“黄金十年”,两国没有战争,日本对中国的改革事业充满着同情,等等。我个人认为,这只能是一种片面的看法。 1905 年,日本对大韩帝国进行“统监”,1910 年,日本与韩国“合并”。 1917 年,日本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占领青岛与胶济路,1922 年,因美国等国的反对,日本撤出青岛并允许中国“赎回”胶济路,但保持其在山东的影响力。 1928 年,日本制造了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1931 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1932 年,日本制造伪满洲国,苏联随后将中东路北部的权益出售给伪满洲国(1.4 亿日元)。 以上所有这些,似乎都可以看成1895—1905 年日本应对远东国际关系变化的外交和军事战略合乎逻辑的后果。 ★近代史大家茅海建最新文章精选,史料、史识、史笔交相辉映 ★长程观察重要问题和转折时刻,重建史实,发现历史事件的主线 ★在文献史料与历史现场穿梭, 实践历史叙述应有的方式,不增不减,不美化也不丑化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已过百年,需要纪念还是反思? ★晚清思想革命的主体,是激进的新派知识分子还是“守旧”的洋务运动主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