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金冲及文丛

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金冲及文丛
作者: 金冲及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4.10
折扣购买: 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金冲及文丛
ISBN: 9787108055965

作者简介

金冲及,1930年出生,上海市人。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专家,原中国史学会会长。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历任复旦大学团委书记、教务部副主任、教学科学部副主任,文物出版社总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内容简介

他们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五四时期先进青年思想变动轨迹的剖析 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大变动中所占的突出地 位,是没有人能够否认的。 那是个充满着疾风暴雨的日子。先进的人们高举 起“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向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的旧思想、旧观念发动猛烈的进攻,形成一场新旧思 潮的大激战。许多在黑暗环境中极度苦闷的青年人, 在思想界卷起的这场巨大波澜中,猛然望见了新的曙 光。他们反复比较当时所能接触到的种种新思潮,思 考中国的现实出路在哪里,并以大无畏的气概向未来 探索。 从比较和思考中,人们得出的结论并不相同。批 判目标的一致远不意味着选择目标的一致。反对旧思 想、旧观念时曾经并肩站立在一起的亲密伙伴,逐渐 发生了分化。多数的先进分子经过不同的途径,先后 奔集到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来。 这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 年轻的瞿秋白,在五四的第2年写道:“中国社会 思想到如今,已是一个大变动的时候。一般青年都是 栖栖皇皇、寝食不安的样子。究竟为什么?无非是社 会生活不安的反动。反动初起的时候,群流并进,集 中于‘旧’思想学术制度,作勇敢的攻击。等到代表 ‘旧’的势力宣告无战争力的时期,‘新’派思想之 中,因潜伏的矛盾点——历史上学术思想的渊源,地 理上文化交流之法则——渐渐发现出来,于是思想的 趋向就不像当初那样简单了。”“我和诸同志当时也 是飘流震荡于这种狂涛骇浪之中。”…张闻天生动地 描述过自己当时的思想旅程:“我们对于这种不合理 的社会,情意上早感到不安,因不安也早产生了改造 的决心。不过用什么方法来改造呢?应该改造成什么 样呢?这些问题常常横在我胸前面一日不能去的。无 抵抗主义呢?反抗主义呢?无政府主义呢?社会主义 呢?如江河流水,不绝地引起我底烦闷。但永久不决 定是不能生活的。那么,取其长,舍其短,自然不能 不走社会主义一条路了。自今日起,我希望能够在实 现社会主义的历程中做一个小卒。”为什么那么多接 受了五四运动洗礼、在当时最有觉悟又富有思考能力 的青年,进行了反复比较和思考后,做出同样的选择 ,把科学社会主义确定为自己的理想?这种现象有它 的内在逻辑在支配吗?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 题。 一、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试验和破产 事物的发展都不会凭空而来,总有它的来龙去脉 可以找寻。为了探讨问题,我们不妨简略地回顾一下 五四以前中国先进分子经历过的梦想和现实。 当中国历史进入近代以后,处于封闭状态的传统 社会再也无法照旧维持下去了。人们带着惊异的目光 ,看到外部世界竟有那么多中国人闻所未闻的新道理 和新事物。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更加深重了。 人们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西方社会政治方面的书籍。 这些书籍对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他们既感到新 鲜,又受到巨大的鼓舞。1903年日本留学生出版的《 江苏》杂志上有一段话把他们这种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横瞰欧美之光明政局,旁探近代之革新历史,注 目于其社会,关心于其国事,每有一种葱葱勃勃伟大 昌隆之气象,目击焉而心花开,耳触焉而气概扬,不 知不觉间激起吾欢欣歌舞羡慕恋爱之一片良感情,跳 跃于心头而不能自镇。”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定:一 定要以西方国家为榜样,才能找到拯救祖国的出路, 他们不惜为此抛头颅、洒热血,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 勇斗争。 这个斗争的高峰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它以从西 方传人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民主共和国方案作为 思想武器。投身这场革命的人长时间内充满自信,期 待着“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 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 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这场革命在中国 近代起过的伟大历史作用,是用不着多作解释的。P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