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眼中的海淀

作家眼中的海淀
作者: 编者:苗地|责编:张平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5.00
折扣购买: 作家眼中的海淀
ISBN: 9787521207118

作者简介

北京市海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是在中共海淀区委领导下,由海淀区文学艺术团体和文学艺术工作者、爱好者组成的群众团体,是党联系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 《作家眼中的海淀》编委会 编委会主任:张劲林 主 编:苗 地 副主编:张志忠 石钟山 编 委:黄 英 赵 萍  佟志伟 川 妮 王贤根 王 威 叶宏奇 李明新 张福成 童 村 魏淑文 崔 靖

内容简介

黄庄路口 艾克拜尔·米吉提 我就住在人大附中近旁。在开学以后,每天早晚接送孩子的学生家长车辆便会把狭窄的道路堵得水泄不通。因此,我上下班尽量要错开他们,避免和他们堵在一起。 前些日子,恰巧早上避之不及,和他们撞在了一起。无奈,我们只好绕道而行。 当我们驱车穿过小胡同,来到学院南路时,情况并不比人大北路好得了多少。其实,仔细看去,车辆并不十分多,此刻造成拥堵的原因是,那些送孩子的家长压根不管不顾,都抢着驱车往前冲,也不理会谁的路权在先。一旦到了前边,立即停车下人,堵住后边的车辆也在所不惜,毫无愧色。还有那些身着人大附中校服的学生,骑着自行车有序向前行的,也有逆向而来的。当来到黄庄路口时,大人和小孩根本不顾一切,横行于斑马线内外,争分夺秒抢行通过马路。在经过人大附中正门口时,看到有一位交警和两位协警站在辅路边维持交通秩序,然而,他们几乎发挥不了作用。送孩子的车辆见缝插针停下来,那些下了车奔向校门的孩子,也视若无睹,穿行于车流之间。 应当说,人大附中是中国最好的中学之一。但是,从这些送孩子家长行车表现和学生们的交规意识来看,显然,我们的交规教育远没有进入学堂。所以,这里的交通才会出现如此混乱的状况。不过,这只是我国交通现状的一个缩影而已。 的确,我们是从自行车时代进入了汽车时代,但是还未形成汽车文化。所谓汽车文化,其实质就是礼让文化。驾车行进在路上,让人就是让己。一旦进入快速车道,就应该立即提速,不要给马路添堵。其实,这也是另一种礼让之法,你快速通过,他人也就不会被你堵住。在十字路口,在斑马线上,机动车应该给行人让行;而在机动车道,行人绝对不许穿越横行。这些,不仅仅是交通法规上的僵死文字,而应当是每一个国民渗透进血液的自觉行为,成为一种潜意识的文化存在。我们号称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但是,驾车行进在马路上,你会发现这一切似乎早已荡然无存。任何一部车辆可以随意并线,甚或横插三条线,有的车辆甚至连转向灯都不打,就直接插入。从中可以看出国民的日常行为方式,在公共场所、电梯口,里边的人还没有出来,外面的人就抢着往里拥。在车站或商场,迎面过来的人,毫无谦让意识,直愣愣地撞你的肩膀而过。即便是在医院,同为求医患者,踩着了你的脚,或胳膊肘子磕着了你,毫无感觉,更不会说声抱歉,会木木然直视前方而去(记得八十年代初期,在北京还盛行一句话“借光”,现在随着胡同的消失和城市的不断扩展,全然销声匿迹了)。而这种日常行为,延伸到方向盘上,以滚动的轮胎发言时,自然会造成马路乱象。限号也好,限行也罢,只是治标不治本。细观京城马路的堵塞,至少三成是因为行车互不相让、随意并线造成的。毫无疑问,既然我们无可避免地进入了汽车时代,就应当十分认真地培育汽车文化,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这些年来,我在欧洲、美国和中亚哈萨克斯坦走过。在那里驾车,每一位驾车者都默契遵守着行车规矩。在美国洛杉矶的卫星城,有些十字路口并没有红绿灯,但是,驾车者开到路口都会减速,看一看路口是否有行人或行驶的车辆,确认没有,才提速通过。如有行人车辆,一定等待由路权优先方先行通过。在德国也是,在没有红绿灯的环形路口,一定让主线或环线内侧车辆先行通过,其他车辆之后才过。在阿拉木图、阿斯塔纳,在一些没有红绿灯的小路口,在非干道行驶的车辆,会耐心等待干道车辆先行通过,然后才并入干道。显然,成熟的汽车文化,是一种人们的成熟心态,懂得相互尊重与礼让,富有耐心地等待,由此形成一种自觉礼让的行车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当然,汽车时代就是速度的时代。汽车该快就要让它快起来。在汽车和高速公路的故乡德国,限定的是最低时速。比如上高速公路,必须时速七十迈,否则进入高速公路违反交通法规。而一旦上了高速路,除了一些特殊路段(比如因修路,临时采取限速路段等),便没有最高限速,你想开多快就开多快。我在德国,朋友驾车,我们的车速已显示二百一十五迈,结果还是有一些车辆从我们左侧风一样超去,汽车的速度和价值得到实质性体现。 其实,法治理念,真正的依法治国,是要让宪法和法律深入人心,让每一个人从心底竖起一道法律的底线,才能真正实现。 作家的视角观察海淀 作家的灵性感悟海淀 作家的逻辑思考海淀 作家的情绪感染海淀 作家的文字抒写海淀 作家笔下的海淀各有千秋,有回忆,有现实,还有对未来的憧憬。不论什么篇什,都充满了作家对海淀浓浓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