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吴孟超传(精编版)
ISBN: 9787568033770
7 打工助学 吴孟超也有过打工的*子。 其艰难一点都不亚于**的打工青年。 战争在持续,他已同父母失去了联系,一个人在 **,举目无亲,身无分文,“吃饭都顾不上嘴”, 读书还能继续下去吗? 当然,这不只是他个人的艰难。1942年,作为大 后方的昆明,涌来许许多多难民,物价不断上涨,物 资越来越缺。很多大学生、中学生想方设法去寻找工 作的机会。女同学做护士、护工;男同学做抄写员、 搬运工,有的还去放午*(在城楼上,中午12点放* ,起标准钟的作用)。*好的临时工是做家庭教师, 但很难找。 天越来越冷,学校放寒假了。吴佩煜回家与父母 团聚了。那个战争年代,只要一放学,父母与在外读 书的孩子都渴望立刻相聚。吴孟超无家可归,一个人 住在学校里,他除了去打工挣钱吃饭,已经别无道路 可选。 起初,他觉得自己字写得还不错,想去某个机关 单位找个抄写的差事。但找了几个机关,才知临近年 关,很多机关都放假了。他独自走在昆明街头,看着 街角、电线杆上贴的文字,想找个临时的工作,看到 那多是战争年代寻找失散亲人的启事。连续两天,找 不到工作。他把夏秋的衣裳都卖了,换饭吃,自称“ 卖衣果腹”。 穿着单薄的衣裳,再次走在街头,他看到街头卖 报的报童,也想加入他们的行列了,又觉得自己是20 岁的高中生了,做报童不太合适吧。他又跑到工厂、 车站,想找个搬运的工作,可是没有人要他。他已能 听见自己“饥肠辘辘”的声音了,青年时期的吴孟超 胃不好,就是在这个时期有一顿没一顿落下的病根。 几乎是走投无路了,他只好转回来,再去找报馆。就 这样,20岁的吴孟超从报馆领出报纸,用手抱着,走 **头,开始和“报童”们一起卖报。 是的,**的科学院院士吴孟超,1942年在昆明 街头当过“报童”,沿街叫卖。他自嘲地说:“好在 我个子矮小,也像个报童。” 到报馆取报纸,要凌晨4点起*。昆明还在睡梦 中,雾蒙蒙的,走在湿漉漉的石板街上,他听着自己 的脚步声,仿佛回到少年割胶时代……那时他凌晨1 点就起*,打着赤脚去橡胶园。这么想着,凌晨4点 起*去报馆取报纸就不算什么了。 站在报馆的屋檐下等着领报纸的时候,他排在报 童的队伍里,眼巴巴地看着工作人员数报纸,他身上 一文钱也没有,就等着卖了报纸,挣点钱好去吃早饭 。 早晨的气温*低,冷风吹过,冻得他瑟瑟发抖。 曾经卖了衣服的吴孟超,现在又想给自己买一件厚点 儿的衣服了,但是还得等待挣出钱来。此刻为了御寒 ,他不停地蹦着跳着,还唱歌,唱着“啦啦啦,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