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0.52
折扣购买: 左手论语右手算盘(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一生信奉的经营哲学)(精)
ISBN: 9787510819971
涩泽荣一(1840—1931) 被誉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日本经济的总指挥者、日本企业之父、日本金融之王、日本近代经济的领路人、日本近代实业界之父。参与设立了日本近代多项财政制度,为日本近代经济飞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幕末旅法的经历让涩泽荣一意识到,要发展国力就必须发展工商业,提高商人的地位。可惜的是,明治维新后尽管社会政治制度进入了新时代,蔑视金钱思想的遗风却仍在苟延残喘。在这种情况下,他放弃一帆风顺的仕途,于1873年毅然投身实业界,一生参与了500多家企业的创立经营。 涩泽荣一将自幼所学的《论语》作为立身处世的规范,并将其引申到商业活动中,提出“道德经济合一说”,认为“仁义道德与生产获利应该是一致的”。在经商的同时,他参与援助了600多家教育机构和社会公共事业,始终将国家和国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观察人物的方法 佐藤一斋先生认为,根据初次见面时的第一印象来判断一个人,是最正 确、最不会发生差错的人物观察法。在其著作《言志录》中,有这样一句话 :“初次见面时对人的观察判断,多半无误。”正如一斋先生所说,初次见 面时,好好观察判断一个人,多半不会有错。而经常见面之后,次数一多, 由于种种考虑,反易导致不正确的判断。 初次见面时,对一个人并无成见,也不掺杂各种考虑和私情,这样的观 察处在一个最佳的状况。如果对方有所掩饰,那这种掩饰在初见之时,就会 明明白白地映现在观察者胸中的明镜上而容易觉察出来。但是,见面的次数 一多,就容易被种种缘故或别人的反应或建议所困扰,以致考虑过多,反而 造成判断上的失误。 孟子说过:“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 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这是孟子一派的人物观察法。也就是根 据人的眼睛来鉴别一个人的好坏。心术不正的人,其眼神阴暗不明;心术正 的人,其眼神清澈而明亮。用这种方法来判断一个人,也是相当准确的。只 要仔细观察一个人的眼睛,大抵就能判断这个人的善恶正邪。 《论语》上有:“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论语?为政》)佐藤一斋先生的以第一印象看人的观察法和孟子 的观人眼神观察法,都是简易、快速识别他人的方法,能够大体上正确地判 断一个人而不致有太大的失误。但要真正地了解一个人,上面所说的两种简 易、快速的方法尚显不足。必须根据上面所举的《论语?为政》上的话,从 视、观、察三个方面来识别一个人,此乃孔夫子之遗训。 视和观,都属于看。不过,视是单凭肉眼看其外形,而观则更进一步, 不仅看外表,还要看其内在;不仅要用肉眼看,还要用心去看。也就是说, 孔子在《论语》中所教导的人物观察法,首先是看一个人表现在外的行为, 以此来判断其善恶正邪,进而由此观察他的行为动机,然后再进一步观察他 的安心所在,生活追求是什么,这样,必能明了此人的真实人品,即使他想 隐藏也隐藏不了。 其实,无论一个人外部的行为表现如何正直,假如其心术不正,就决不 能说他是一个正直的人。因他有时可能是不敢为恶。又假如一个人所呈现的 行为端正,心术也纯正,但如果其追求的只是饱食暖衣逸居,那他则容易陷 入诱惑之中而意外地做出坏事。所以,行为、动机和追求三者不能全部端正 ,就很难说这个人完完全全、自始至终是一个正直的人。 等待时机的诀窍 世上之人,尤其是在青年时代,就存在着回避竞争的劣根性,那这种人 最终是无法求得进步,也不可能发达的。谁都知道,社会的发展有赖于竞争 。因此,不躲避强力的对手而与之竞争,同时耐心等待时机的到来,是人生 处世不可或缺的两个必要条件。 我到现在,在面对竞争时仍是决不回避,勇敢地去争取。不过,以我半 生以上的长期经验,我稍微领悟到,人生在世,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某 一件事情已经有因,而将产生某种结果时,突然节外生枝,转变因果之势, 接着任你怎么去争取,在一定时机到来之前,以人力终究无法扭转其形势。 所以,人生处世要能够观察形势,耐心等待时机的到来,这点务必切记 在心。但如有人硬要歪曲真理,则必须挺身与他力争到底。所以,我想奉劝 青年子弟们,一面要积极争取,一面要耐心等待时机的到来,不能急躁。 我对日本今日的现状,并不是没有想要极力去争取而改变的念头。我认 为今天的日本最令人遗憾的还不仅仅是官尊民卑而已。为官者无论做出多么 不妥当的事,结果大都不了了之。虽然偶尔因社会上非议太甚而移送法办或 免职处分,但与为官者犯案数相比,只不过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而已。总 之,为官者的为非作歹只要不超过一定程度,是被默许的。这样说并不过分 。 反之,百姓一旦有丝毫恶劣的行为,就马上有身陷缧绁之忧。凡是为非 作歹的人都应该受到惩罚,上官下民理应一视同仁,而今天日本的情形却是 ,在裁夺上依据官民身份的不同有着宽严的差别。 此外,无论百姓对国家、社会有多大的贡献,其功劳也不易被政府所承 认。而为官者只要一有寸功,就会立即被政府承认,并加以恩赏。这些情形 ,都是我想据理力争,希望能够改变的。但不管我如何积极争取,时机未到 之前恐怕我没有办法改变形势。因此,目前我所能做的,也只是发出不平之 鸣,等待时机的到来。P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