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蠢指数/刘齐作品集

愚蠢指数/刘齐作品集
作者: 刘齐
出版社: 安徽文艺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愚蠢指数/刘齐作品集
ISBN: 9787539652702

作者简介

刘齐(1951-)辽宁沈阳人,知青,工人,厂报记者,编辑,作家,餐厅服务员,《新民晚报》特约作者,《杂文选刊》、《南方周末》、《重庆晚报》等媒体专栏作者。现居北京。主要著作有:《刘齐幽默散文丛书》(三卷本:《给洋妞算命》、《小葱大酱》、《球迷日记》,群言出版社)、散文集《上个世纪我所尊敬的人》(作家出版社)、《一年签一次婚约》(岳麓书社),文章集《形而上下》(文汇出版社),译著《幻乡魔迹》(北京出版社)等。

内容简介

四不像是一种珍奇动物,严禁捕猎。 别信那些天花乱坠的胡诌,其实这篇东西的结构 很简单,ABA 式,别人用过一万遍的。修辞手段更无奥妙可言,重 叠、排比而已, 用一连串的“也就是”、一连串的“于是”、一连串 的“觉得”“便” “是”来缝缀故事,小学生写作文就愿意这么干。 但这仅仅是作者赖以推进思路的一个借助性手段 ,在这一串 串小学生都会用的虚词实词牵引的句式中,排列着、 浓缩着多么多 的艺术因子、智慧火花、语言奇观。艺术家作画使用 油彩,顽童涂 鸦也使用油彩,却无人说顽童与艺术家处于同一档次 。 不由得想起毕加索的绘画。毕加索推出立体主义 的代表作 《阿维农的少女们》之后,舆论大哗,责声四起,甚 至有人说画家发 疯了。但是,经过时间的考验,人们终于承认了毕加 索的超人才 干。画家并没有发疯,而是慧眼独具,窥见了审美者 和对象之间的 多种复杂关系,并加以非凡地表现。 毕加索的画能卖大价钱,王蒙的《来劲》能卖几 个钱? 乱,太乱了,乱成了一锅粥。 世界大,作家小,作家却想拥抱世界。老牌理论 虽严厉,却不 反对作家拥抱,只是规定了一些井井有条的实施细则 。例如,短篇 小说反映世界,应该凭借一个片断、一个侧面、一雕 梁、一画栋、一 滴水见太阳。王蒙曾是细则的模范执行者,可近年来 却屡闯红灯。 乃至今日,竟胆敢用一只瓢装大海!他试图找到一种 整体把握世 界的新方式。他只用三千多字就想把今天社会多元多 姿、躁动不 安的那个“魂儿”给抓住,把通向“地面”任何一处 均能成为中心的 那个“地核儿”给叨出来,把当代经济、政治、文化 、心理等等,连同 其他不大容易概括的、“除(÷)不尽的余数”给展现 出来。 什么都让他一个人给展现出来?别的作家还干什 么? 为什么只能展现(形象反映、艺术再现、彩笔呈 现)世界?作家 艺术家的任务不仅仅是展现世界,还应该创造世界, 创造一个独一 无二的艺术新世界。反映世界固然也算文艺的一个任 务、功能、优 点、价值,但创造世界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难道创造中一点反映都没有吗?难道反映中一点 创造都没有吗? 针尖儿上到底能站多少个天使? 在甲乙丙丁的推动下、鼓舞下、指示下、引导下 、鞭策下、督促 下、启发下、关怀下、激励下、震动下,遵循、本着 、根据、结合、联系、 按照、比照上下左右南北东西,为了一二三四五六七 八九十而夺 斗、而前进、而努力、而拼搏、而在所不惜进行到底 接下页。 要细读,要盯住作品“局部肌质的细节”,认真 搜寻词句勾连错 落所产生的微妙之处。就说这一句吧——“他她它正 在结结巴巴 一泻千里地发问的时候,就被静电棒逐出被客气地引 出被恭敬地 请上了主席台手术室贵宾室太平间化妆后台”,这是 标准的“来劲 手法”。作者企图用平淡的语气、反差的搭配、并列 的系统、散而不 乱的放射性句式,构筑起一个奇异的意象或意象群、 隐喻或隐喻 组。其事半功倍的独特叙述功能是别种句式无法与之 匹敌的。其 含混费解散乱也是传统或正常的叙述方式所不屑一顾 的。 要豪放。要从大处着眼。光谈《来劲》一篇局限 性太大。《来 劲》似乎光怪陆离、新鲜如初,但其内容和形式上的 某些基因、某些 酵母,在撰稿人先前的作品如《活动变人形》《相见 时难》《蝴蝶》 《杂色》《春之声》《夜的眼》《组织部新来的年轻 人》里就已存在,甚 至早在撰稿人出生以前几千年,在诸子百家,在上古 神话中就已存 在。《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就是《来劲》的原型 ,Xiang ming就是 九个太阳的化身,是被射掉的太阳的重新并肩升起, 被堵严实了的 苍天的又一次爆炸,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巨大经验体 系。 要比较。不但要把《来劲》和本国文学相比较, 还要和另一国 或多国的文学相比较;不但要和小说等文学作品相比 较,还要和音 乐、舞蹈、美术、相声(有迹象表明,王蒙几乎想在 所有的作品或演 讲中“抖包袱”)、绕口令、宗教、体育、电子模拟 人声、生理心理学、 脑科学等相比较。 要注重精神分析,穿透表层形态,深究作家的心 理轨迹。《来 劲》至少有11次提到货币和商品交换,有5次提到文 艺评奖,还有 更多次提到送往迎来和文艺界的众生相。这说明什么 呢?这是作 家日常工作和生活对其心灵的不可避免的浸润。此外 ,还说明现 阶段的商品经济现象对作者内部世界的折射。最后, 不管本人承 认与否,还说明他的潜意识对当今评奖活动某些做法 的看重或不 以为然。P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