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大学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0.50
折扣购买: 古典的回声(二集)/六合丛书
ISBN: 9787308153539
高峰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较文学博士,北京大学英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占典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方面的研究。
要了解奋锐*的情况,先要弄清楚公元l世纪巴 勒斯坦地区的政局。公元前63年春,罗马大将庞培率 *进入耶路撒冷,犹地亚地区(Judea)丧失了** 的地位,被归入罗马的叙利亚行省。公元前37年,亲 罗马**的希律(Herod)被立为犹地亚的王。希律 王在位三十余年(公元前37—前4年),他工于权术 ,不管政治风云如何变幻,总能取得罗马*高当局的 信任。由于他对于罗马俯首帖耳,不免招致犹太人民 的憎恨。公元前4年,希律王死后不久,犹地亚各地 便起骚乱。北部的加利利地区一向比较动荡,有一人 名犹大,因其父为希律王所杀,便在希律王死后自称 “弥赛亚”,揭竿而起。这是犹太人反对罗马人的首 次起事,很快就为罗马的叙利亚总督平定。在这次镇 压当中,有三千犹太人被钉上十字架处死。十年之后 ,也就是公元6年,当时的叙利亚总督为征税的缘故 ,在犹地亚地区进行人口登记,又激起民愤。加利利 人犹大(Judas of Galilee)在北方号召犹太人抵制 登记,不向罗马**纳税,遂掀起又一次武装暴动。 在这次起义中,形成了一个地下抵抗组织,史称“奋 锐*人”(the Zealots)。奋锐*人以暗杀闻名, 他们往往身藏利器,在稠人广众之中刺杀与罗马人为 伍的犹太叛徒。奋锐*中*激烈的一支是所谓“短刀 *”(Sicarii),因他们所使用的短剑(sicus)而 得名。 奋锐*反抗罗马人的激烈政治态度终于引发大规 模的战事。公元66年,也就是在耶稣*难三十多年之 后,奋锐*人以武力推翻了亲罗马的犹太大祭司,* 占了耶路撒冷圣殿。罗马**不能坐视,多次派*征 讨,遭到奋锐*人殊死抵抗。公元70年,罗马大将提 多(Titus)统*围困耶路撒冷,该年8月*克圣城, 并焚毁圣殿,从此犹太古国作为政治实体便不复存在 ,直至1948年以色列重新建国。以上便是这一段历史 大致的轮廓。 布兰登认为,耶稣生于加利利地区,与奋锐*关 系必然**密切。由于加利利地区“革命”气氛浓厚 ,暴动多在这里起事,因此布兰登推断耶稣从小一定 *到种种熏染: 耶稣在他少年和青年成长时期,一定对奋锐*的 活动和他们的目标极其熟悉,这一点毫无疑问……很 多加利利人都有可能参与了公元6年的暴动,耶稣一 定能接触到一些幸存者和烈士的家属。对于一个加利 利的孩子来说,这些牺牲的爱国志士必定成为他心目 中的英雄,而奋锐*人抗击罗马人的故事也一定让他 如痴如醉。(第65、343页)客观地说,布兰登的做 法近于猜测,因为我们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少年耶稣 对奋锐*真有这么向往。布兰登还根据福音书中记录 的耶稣言论,说明耶稣和奋锐*人的追求十分接近, 因为他们都同情穷苦人,憎恨富人。耶稣宣扬“天国 近了”,这种末世论意味着神的统治即将到来,而一 切现行的世俗政权(包括罗马统治)都要被取代(第 338、344页)。 布兰登理论的一个支点是他对《马可福音》的总 体看法。《马可福音》在四福音书中成书*早,约作 于公元70年前后。那时犹太战争刚刚结束。在布兰登 看来,《马可福音》并没有忠实记录耶稣的生平事迹 ,而是早期教会为达到特殊目的而创作的宣传材料。 这种特殊目的就是为了让罗马人相信,在罗马帝国境 内已开始传布的基督教和在犹太地区发动暴动的奋锐 *毫无干系。福音书作者竭力证明基督教不是持有激 烈政治态度的教派。简言之,基督教*不是罗马帝国 的敌人,**不应当对信奉基督教的罗马信徒抱有怀 疑和敌视的态度。犹太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罗马人 对制造事端的抵抗运动还余怒未消。在这一敏感时期 ,宣传、推广犹太人的教派是一桩危险的工作,因此 福音书作者的主要工作就是极力宽慰罗马人,极力证 明基督教在政治上的清白,以缓解罗马人的敌意。《 马可福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作者在行文中 小心翼翼,尽量避免出现任何可能激怒罗马**的文 字,哪怕是稍有可能引起罗马人误会、怀疑和猜测的 地方,也要想尽一切办法避而不谈,或者绕开。因此 布兰登为这部福音书取了一个拉丁文标题,称之为《 为罗马基督徒而作的辩诬》(Apologia ad Chrislianos Romanos)。 《马可福音》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明显的例子 是将耶稣之死的罪责统统算在犹太人自己的账上。从 福音书一开始,马可就将犹太人描写成耶稣的大敌, 他们处处与耶稣为敌,而且很早就企图剪除耶稣。相 反,马可笔下的罗马人则对耶稣这个为犹太教所不容 的犹太人往往有回护之意。处决耶稣的罗马巡抚彼拉 多(Pilate)被马可写成一个多多少少有些同情耶稣 的地方大员,他似乎想赦免耶稣,但终于不敢违背民 意(15:9—15)。犹太人拒不承认耶稣的弥塞亚身 份,而与之相对的是,在《马可福音》中**个承认 耶稣神性的竟然是一位罗马的百夫长。他在耶稣断气 之后说:“这人真是神的儿子!”(15:39) 在布兰登看来,《马可福音》是为了麻痹、宽慰 罗马人而创作的文献,旨在淡化或者**切断耶稣与 犹太激进运动之间的关联。因此,“马可竭尽所能, 不让人们想到耶稣曾经卷入过犹太人争取民族自由的 运动中去。马可笔下的耶稣与世无争,远离当时政治 利益和政治关怀……”(第280页)。可是,不管作 者如何小心翼翼,布兰登以为福音书的字里行间还是 留下不少破绽,使人得以窥见耶稣真正的政治立场以 及耶稣和奋锐*密切的联系。 P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