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行风格(容志行传)/广东体育军团精神丛书

志行风格(容志行传)/广东体育军团精神丛书
作者: 胡荣锦
出版社: 南方日报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2.80
折扣购买: 志行风格(容志行传)/广东体育军团精神丛书
ISBN: 978754910996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父亲是容志行的启蒙教练 1953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忙完了**工作的容宝琛回 到了周家巷的家。 “志行,我们去踢波啦!”容宝琛朝屋里喊了一声。 “好啊!我们又有得玩了!”屋里响起一阵欢叫,旋 即涌出了几个小男孩。带头的就是那个被容宝琛叫作“志 行”的5岁男孩,他的身后紧跟着两个弟弟。 容家在周家巷的中段,41号,是一幢三层的小楼,容 宝琛一家住在三楼。 周家巷是一条东西向的直街,沿着麻石街出了巷子的 *东面,便是那时出入广州*繁忙的解放北路。过了马路 ,再走200米左右,绕过一些房屋便是连新路。在连新路的 东面,越秀山的南麓,广州中山纪念堂那瑰丽而庞大的建 筑便出现在眼前。 中山纪念堂前有一片极为平整的空地,是广州人运动 的好去处(中山纪念堂现在围墙建于1963年,之前可供人随 意进入游玩)。 这片空地,是难得的踢波圣地,那时,它可以说是容 家父子快乐的天堂。 “开波!”容宝琛将一个皮球抛在空地上,父子四人 便追逐那个欢蹦乱跳的“波”奔跑开了…… “停波”“交波”(传球)“射波”……足球爱好者容 宝琛不停地教着自己的孩子一些基本的足球技巧,遇到孩 子踢出一脚好波,他便会大叫“好波”! 那时,广州人叫足球为“波”,它是英文“football ”的简称。“football”的中文意译为“足球”,“ball ”的读音近似粤语的“波”,主要是指足球。 广州人喜欢踢波是有传统的。19世纪60年代前后,近 代足球传入香港,随后传入广东。广东一些教会学校率先 出现足球运动,如广州的培英书院和格致书院(先后改称岭 南学堂、岭南学校、岭南大学)等。华侨对足球运动在广东 的开展起了推动作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广州的南 武公学就将足球列为学生的主要课外活动。广东省运动会 设足球项目比赛始于民国六年(1917年)的第六届。当时有 四支球队参赛,学生队占三队,即岭南学校(翌年改称“岭 南大学”)队、培英中学队、广东高等师范学堂队,还有一 队是香港南华体育会(简称南华会)足球队。20世纪20年代 ,广州的足球队盛行盲目长传、单纯高吊冲门的战术。民 国十四年(1925年)省港大罢工时,香港华人足球运动员纷 纷回广州工作或学习,加盟广州的球队,传播了香港华人 球队注重技术短传为主、边线进*的踢法。由于这种技战 术有利于发扬广东人灵活、善于思考之长,克服个子矮、 体质较差之短,逐渐形成独特的“南派”风格,各足球队 的实力也得到了加强。 容宝琛原籍广东台山,20世纪30年代他漂洋过海到印 度谋生。出国谋生前,生活在“排球之乡”台山的容宝琛 也喜欢打排球。回国后,他还买了一些排球带回台山送给 朋友们。出国到印度后,在当时英属殖民地的印度,容宝 琛喜欢上英国人发明的现代足球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容宝琛从海外归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