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后拿什么养活自己(精)

30年后拿什么养活自己(精)
作者: 编者:张卉妍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30年后拿什么养活自己(精)
ISBN: 978755024565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不要干坐着等钱 一位成功学大师这样评价行动和知识:行动才是 力量,知识只是潜在的能量,不积极行动,知识将毫 无用处。你是否已经有了理财的想法,却因为各种原 因迟迟没有行动起来呢? 生活中,有些人想出去旅游,经过冥思苦想,终 于规划好自己要上哪些景点,吃哪些小吃,路线如何 ,在哪里住宿,但结果往往是连自己的家门也没有跨 出去,那些计划也等于废纸一张没有任何用处。一个 没有行动去扶持的目标,就像挂在墙上的画一样,永 远成不了现实。只有行动才会产生结果,行动是成功 的保证。任何伟大的目标、伟大的计划,最终必然落 实到行动上。不肯行动的人,只是在做白日梦。这种 人不是懒汉,就是害怕挫败,他们终将一事无成。 古希腊格言讲得好:“要种树,最好的时间是10 年前,其次是现在。”同样,要成为赢家,最好的时 间是三年前,其次是现在。再没有别的可能了,剩下 的只能是失败。所以,要想挣钱,就必须提早迈出自 己的第一步。 20世纪70年代的一天,斯蒂文·乔布斯和斯蒂芬 -沃兹尼亚克卖掉了一辆老掉牙的大众牌汽车,得到 了1500美元。对于斯蒂文·乔布斯和斯蒂芬·沃兹尼 亚克这两个正琢磨开一家公司的人来说,这点钱甚至 无法支付办公室的租金,而他们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 是国际商用计算机公司IBM——一个财大气粗的巨无 霸。他们在一个车库里安营扎寨。正是在这样一个条 件极差的车库里,苹果电脑诞生了。一个电脑业的巨 子迈出了第一步,日后成功地从IBM手里抢走了荣耀 和财富。 如果当初这两位青年因为想到很多的困难,而不 动手行动,‘那么恐怕就不会有苹果电脑了。可能每 个人都会有很多的想法,有不少的想法可以说是绝妙 的,但是这些想法不去付诸实践,永远只是空想而已 。没有人会嘲笑一个学步的婴儿,尽管他的步子趔趄 ,姿势难看,有时还会摔倒。 我们之所以难以将想法付诸实践,是因为当我们 每一次准备搏一搏时,总有一些意外事件使我们停止 。例如,资金不够、经济不景气、新婴儿的诞生、对 目前工作的一时留恋……种种限制以及许许多多数不 完的借口,这些都成为我们一直拖拖拉拉的理由,我 们总是等着一切都十全十美的时候再行动,而事实总 是会和想象不太相符,于是我们的计划从来没有开始 动手的那一天,理想变成了空想。 巴菲特认为最安全的投资策略是:先投资,再等 待机会,而不是等待机会再投资。 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得过且过之心态来投 资,是个人投资最普遍的障碍,也是导致大多数人不 能致富的主因。许多人对于投资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 ,随着年纪的增长,眼见别人的财富逐渐快速成长, 终于警觉到投资的重要性,此时才开始想投资。但因 为时间不够,复利无法发挥功能,懂得投资又如何, 为时已晚! 很多年轻人总认为投资是中年人的事,或有钱人 的事,到了老年再来担心投资也不迟。但投资能否致 富,与金钱的多寡关联性很小,而与时间长短的关联 性却相当大。人到了中年面临退休,手中有点闲钱, 才想到要为自己退休后的经济来源做准备,此时却为 时已晚。原因是,时间不够长,无法使复利发挥作用 ,要让小钱变大钱,至少需要二三十年以上的时间。 10年的时间仍无法使小钱变大钱,可见理财只经过10 年的时间是不够的,非得要有更长的时间,才有显著 的效果。 既然知道投资可以致富,需要投资在高报酬率的 资产,并经过漫长时间的复利作用,那么我们应该知 道,除了充实投资知识及技能外,更重要的就是即时 的投资行动,投资活动应越早开始越好,并培养持之 以恒、长期等待的耐心。 今天大多数人不能致富的原因,是不知如何运用 资金,达到以钱赚钱、以投资致富的目标。这是我们 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学校教育花大量的时间教导学 生掌握谋生技能,以便将来能够赚钱,但是从不教导 学生在赚钱之后如何管钱。大学生训练理财的途径— —投资股票,往往被校方视为投机、贪婪的行为。面 对未来财务主导的时代,缺乏以钱赚钱的正确投资知 识,不但将侵蚀人们致富的梦想,对企业的财务运作 与国家的经济繁荣亦会有所伤害。 不要再以未来价格走势不明确为借口延后你的投 资计划,有谁能知道房地产与股票何时开始上涨呢? 价格开始起涨前,是没有任何征兆的,也没有人会敲 锣打鼓来通知你的。对于这种短期无法预测,长期具 有高预期报酬率之投资,最安全的投资策略是:“先 投资,再等待机会,而不是等待机会再投资。” 所以,我们要尽快行动起来,克服做事拖拉的习 惯,开始犹豫的时候就告诉自己赶快行动。相信自己 的能力,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不至于后悔。不要追 求完美,总想等待最佳时机,说不准你的等待就会让 你错失良机。 古人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某些人 在接近人生旅程的尽头,回顾一生时,说:“如果我 能有不同的做法……如果我能在机会降临时,好好地 利用……”这些未能得到满足的生命,只是充塞着数 不清的“如果”,他们的生命在真正起步之前就已经 结束了。青春没有失败,因为我们还年轻,大胆地尝 试,让自己的计划都一个个实现,这才是充实的人生 。(p00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