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台海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102.40
折扣购买: 中国社会风俗史
ISBN: 9787516827505
第四节 佩饰和化妆 一、男子的佩饰和化妆 (一)玉、杂佩、璧、瑗、环、玦(jué) 、香囊 玉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男子佩饰。《礼记· 玉藻》载,“古之君子必佩玉”“行则鸣佩玉” 。佩玉除表示贵族身份外,还是君子的各种美德 。东汉许慎《说文一上·玉部》称:“玉石之美 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sāi)理自外 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旉以远闻,智 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 之方也。”所以,《礼记·玉藻》又讲:“君子 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先秦男子的玉佩叫杂佩。《诗·郑风·女曰 鸡鸣》载:“知子来之,杂佩以赠之。”《三才 图会》中绘制的明代皇帝的佩绶。最上面的叫作 “珩(héng)”。第二层中间一块叫作“瑀(y ǔ)”,两边的叫“琚(jū)”。先秦时的杂佩 共三层,第三层也是三块。中间一块叫“冲牙” ,呈狭长的六边形,两边的两块叫“璜(huáng )”,呈相对的半圆形。珩、瑀、琚、璜、冲牙 用蠙珠丝绳穿起来,佩在身上一动,就会互相碰 撞出声,做到“君子行则鸣佩玉”了。 璧、瑗、环、玦都是平面环形玉,中间的孔 叫“好”,四周的边叫“肉”。《尔雅·释器》 讲:“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 若一,谓之环。”玦是平面环形断开的玉。 《荀子·大略》载:“问士以璧,召人以瑗 ,绝人以玦,反(返)绝以环。”杨倞注曰:“ 古者臣有罪,待放于境,三年不敢去。与之环则 还,与之玦则绝。”可见,环的含义是回还、团 圆。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北宋蔡京被罢 官居钱塘,宋徽宗派宦官赐给他茶、药,盒中放 了一个玉环。蔡京马上命人准备行装。不到两天 ,召他还京的诏书就到了。玦的含义是决绝、决 断。晋献公派太子申生伐东山的狄人,“佩之金 玦”〔1〕,狐突据此预知申生将被废掉。鸿门 宴上,项羽迟迟下不了杀刘邦的决心。范增“举 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2〕,就是暗示项羽当 机立断。 古代佩饰用来提醒、告诫、鞭策自己,表达 自己的意愿。“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 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3〕《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弟子子路“好勇力, 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公猪)”。 香囊是古人革袋上佩带的香袋,又称锦囊、 容臭。有的用来放香料,有的放文稿或机密物品 。东晋名将谢玄好佩紫罗香囊,叔父谢安看不惯 ,又怕伤了他的自尊,就以赌博的方式赢来烧掉 了。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载,唐诗人李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