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响的炮仗(汪曾祺精品)/新文学百年书香经典书系

最响的炮仗(汪曾祺精品)/新文学百年书香经典书系
作者: 汪曾祺
出版社: 中国文联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8.60
折扣购买: 最响的炮仗(汪曾祺精品)/新文学百年书香经典书系
ISBN: 9787519034993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内容简介

据说他是靠八千钱起家的,所以大家背后叫他八 千岁。八千钱是八千个制钱,即八百枚当十的铜元。 当地以一百铜元为一吊,八千钱也就是八吊钱。按当 时银钱市价,三吊钱兑换一块银元,八吊钱还不到两 块七角钱。两块七角钱怎么就能起了家呢?为什么整 整是八千钱,不是七千九,不是八千一?这些,谁也 不去追究,然而死死地认定了他就是八千钱起家的, 他就是八千岁! 他如果不是一年到头穿了那样一身衣裳,也许大 家就不会叫他八千岁了。他这身衣裳,全城无二。无 冬历夏,总是一身老蓝布。这种老蓝布是本地土织, 本地的染坊用蓝靛染的。染得了,还要由一个师傅双 脚分叉,站在一个u字形的石碾上,来回晃动,加以 碾砑,然后摊在河边空场上晒干。自从有了阴丹土林 ,这种老蓝布已经不再生产,乡下还有时能够见到, 城里几乎没有人穿了。蓝布长衫,蓝布夹袍,蓝布棉 袍,他似乎做得了这几套衣服,就没有再添置过。年 复一年,老是这几套。有些地方已经洗得露了白色的 经纬,而且打了许多补丁。衣服的款式也很特别,长 度一律离脚面一尺。这种才能盖住膝盖的长衫,从前 倒是有过,叫作“二马裾”。这些年长衫兴长,穿着 拖齐脚面的铁灰洋绉时式长衫的年轻的“油儿”,看 了八千岁的这身二马裾,觉得太奇怪了。八千岁有八 千岁的道理,衣取蔽体,下面的一截没有用处,要那 么长干什么?八千岁生得大头大脸,大鼻子大嘴,大 手大脚,终年穿着二马裾,任人观看,心安理得。 他的儿子跟他长得一模一样,只是比他小一号, 也穿着一身老蓝布的二马裾,只是老蓝布的颜色深一 些,补丁少一些。父子二人在店堂里一站,活脱是大 小两个八千岁。这就更引人注意了。八千岁这个名字 也就更被人叫得死死的。 大家都知道八千岁现在很有钱。 八千岁的米店看起来不大,门面也很暗淡。店堂 里一边是几个米囤子,囤里依次分别堆积着“头糙” 、“二糙”、“三糙”、“高尖”。头糙是只碾一道 ,才脱糠皮的糙米,颜色紫红。二糙较白。三糙更白 。高尖则是雪白发亮几乎是透明的上好精米。四个米 囤,由红到白,各有不同的买主。头糙卖给挑箩把担 卖力气的,二糙三糙卖给住家铺户,高尖只少数高门 大户才用。一般人家不是吃不起,只是觉得吃这样的 米有点“作孽”。另外还有两个小米囤,一囤糯米; 一囤晚稻香粳——这种米是专门煮粥用的。煮出粥来 ,米长半寸,颜色浅碧如碧螺春,香味浓厚,是东乡 三垛特产,产量低,价极昂。这两种米平常是没有人 买的,只是既是米店,不能不备。另外一边是柜台, 里面有一张账桌,几把椅子。柜台一头有一块竖匾, 白地子,上漆四个黑字,道是:“食为民天”。竖匾 两侧,贴着两个字条,是八千岁的手笔。年深日久, 字条的毛边纸已经发黄,墨色分外浓黑。一边写的是 “僧道无缘”,一边是“概不做保”。这地方每年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