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99.00
折扣价: 57.50
折扣购买: 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
ISBN: 9787559628220
余光中 1928年生于福建永春,散文家、诗人。 他少年成名,20岁便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他的文笔优雅瑰丽,在往后将近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承接着中国文坛最耀眼的光芒。 在人间,他一生都与梵高有着深深的羁绊。1990年,他远渡万里,只为在荷兰完成那场迟来了一个多世纪的灵魂之约。 在艺术领域,梵高笔下那星光月晕的交辉,照耀了他此生无法明说的情愫;那既非天文也非地理的宗教幻景,对他而言就像是一场睁眼的美梦。 他沉醉于热烈而悲壮的明黄,向往着化身葵花,于是在诗中写下——“昂不垂之头,去追寻一个高悬的号召”。 在其逝世之后,懂他的人为“人间失余”而哀恸,却也为两个寂寞的灵魂终能在天堂相遇而欣喜。 文森特?梵高 荷兰后印象派代表画家,1853年生于荷兰南部布拉邦特。 他的艺术生涯无比短暂,年近30岁开始学画画,37岁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一生平凡,是酗酒客、精神病人,还是为基督教所不容的自杀者。 他无业啃老,与妓女同居;性格冲动执拗,为世人所厌弃,直到去世之前,世界都不曾对他正眼相待。 他看到了现代艺术的未来,却因为太超前而被唾弃;他渴望生活,却又因不懂生活而郁郁寡欢。他的生命里除了忧伤别无他物,但是他却始终坚信,谁要不惜生命去换取更崇高的东西,他终会得到更多。 梵高活着的时候,贫穷、孤独,不容于世间。当他死去,世界才幡然醒悟,原来他那荒诞而绚烂的画作,其实一直在向世界传递一个讯号:每一个寂寞的人,生命里一定要找到一只关切的耳朵。
趣味故事: 暴风雨中的斯开文宁根海岸 该画于2002 年12 月7 日被意大利卡莫拉(Camorra)秘密组织犯罪集团于荷兰梵高博物馆盗走,经过14 年的寻找,终于在2016 年,有关方面根据贩毒嫌犯提供的密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Naples)将其找到。 艾田花园的回忆 这幅画中的两名女主角,其中一位很明确是梵高的母亲,而另一位的身份则在面世以来便饱受争议。梵高虽在信中提到那位披着格子花呢披巾的女人是妹妹威尔敏娜,但对梵高稍有了解的人都能看出来,这女子的模样着实与梵高的表姐凯伊一模一样。画中的花园位于荷兰艾田勒尔。梵高在1881 年复活节至圣诞节期间曾在此与弟弟西奥同住,这年夏天梵高爱上了新寡的表姐凯伊,并邀请她与其八岁的儿子让到艾田花园同住。据说梵高与凯伊在花园中散步时,梵高向凯伊表白并求婚,却遭到了凯伊的拒绝,从此凯伊便回到自己家里不再与梵高想见。为了追求爱情,梵高来到舅舅家(凯伊父亲家),将手放在燃烧的烛台上,说若见不到凯伊,他便让自己的手一直在烛火上炙烤,但舅舅上前一把吹熄了烛火,一场热烈的爱意就此尴尬而绝望的结束。此后不久,伤心欲绝的梵高便离开艾田,前往海牙。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学画生涯 费利克斯? 雷医生的肖像 梵高割耳后住进阿罗病院,由费利克斯? 雷医生为其治疗,为了报答雷对自己的照料,梵高给雷画了这幅肖像画。雷虽然收下了这幅画作,但内心其实并不认可现代艺术,这幅画后来被其家人用来做拦隔鸡舍之用。 妓院;割耳图 1888年平安夜的前一天晚上,梵高在路上截住高更,两人对峙了许久。最终梵高消失在了夜色中(据高更回忆说,是自己用目光击败了梵高),第二天,人们便发现梵高在自己卧室的脸盆旁将自己的耳朵齐根割下。梵高用报纸将割下的耳朵包好,拿到妓院送给了她最喜欢的妓女瑞秋,场面顿时大乱。幸好当时邮差鲁兰也在场,他将梵高送回了住所进行救治。之后,梵高便被送往了阿罗医院,主治医生费利克斯? 雷曾回忆道:“当我问他为何要砍下自己的耳朵时,他回答我说这只是纯粹的个人因素所致。” 前言 代序 寂寞的人,最需要的,是一只关切的耳朵 破画欲出的淋漓元气 一百年前,荷兰大画家梵高在巴黎西北郊外的小镇奥维,写信给故乡的妹妹维尔敏娜(Willenmina Jacoba Van Gogh),说他为嘉舍大夫画了一张像,那表情“悲哀而温柔,却又明确而敏捷——许多人像原该这样画的。也许百年之后会有人为之哀伤”。 梵高写这封信时,在人间的日子已经不到两个月了。那时候,他只卖掉一幅油画,题名《红葡萄园》,而论他的画评也只出现了一篇。在那样冷漠的岁月,他的奢望也只能寄托在百年之后了。可是他绝未料到,一百年真的过去后,他的名气早已超过自己崇拜的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而他的地位也已凌驾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而直追本国的前辈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绝未料到,他的故事会拍成电影,谱成歌曲,他的书信会译成各国文字,他的作品有千百位学者来撰文著书,为之解说。绝未料到,生前无人看得起,身后无人买得起,他的画,在拍卖场中的叫价,会压倒全世界的杰作,那天文数字,养得活当年他爱莫能助的整个矿区。绝未料到,从他的生辰(3月30日)到他的忌日(7 月29 日),以“梵高画作回顾展”为主题的百年祭正在他的祖国展开,热浪汹涌,波及了全世界的艺坛,包括东方。更未料到,安贫乐道的艺术苦行僧,在以画证道,以身殉道之余,那样高洁光灿的一幅幅杰作,竟被市场竞相利用,沦为装饰商品的图形。 荷兰曾经生他、养他、排斥过他再接纳他。法兰西迷惑过他又开启过他,关过他又放过他,最后又用她的沃土来承受他无助的倦体。如果在百年的长眠之后,那倦体忽然醒来,面对这一切歌颂与狂热,面对被自己的向日葵与麦浪照亮的世界,会感到欣慰呢还是愕然,还是愣愣地傻笑?其实那一具疲倦的躯壳,早已没有右耳,且被寂寞掏空,被忧伤蚕食,被疯狂的激情烧焦,久已还给了天地。他的生命,那淋漓充沛的精神,早已一灯传千灯,由燃烧的画笔引渡到一幅又一幅的作品上去了。想想看,这世界要是没有了阿罗时期那些热烘烘黄艳艳的作品,会显得多么贫穷。用一个人的焦伤换来令世界喜悦,那牺牲的代价,签在每一幅杰作上面,名叫文森特(Vincent)。直到1948 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修画师皮士(Murray Pease),在检查梵高的“柏树”组画时,还发现其中的一幅颜料并未干透,用指甲一戳,仍会下陷。这当然还是指的物质现象。但是在精神上,梵高的画面蟠婉淋漓,似乎仍湿着十九世纪末那一股元气。 梵高的生平 1853 年3 月30 日,文森特? 梵高(Vincent van Gogh),出生在荷兰南部布拉班特省的小镇崇德(Noord Zundert,Brabant),接近比利时的边界。父亲西奥多勒斯是一位不很得志的牧师,父子之间也不很亲近。文森特的孺慕之情寄托在母亲的身上,可是他觉得母亲对他不够关怀。在他前面还有个哥哥,也叫文森特,比他整整大一岁,也生在3 月30 日,一生下来就死了。母亲恸念亡儿,心有所憾,对紧接的下一胎据说就专不了心,这感觉成了梵高难解的情结,据说还经常在他的画面浮现。 在两个弟弟和三个妹妹之间,跟文森特最亲的是二弟西奥(Theo van Gogh),三妹维尔敏娜。此外他对家庭并不十分眷恋,对父亲更是心存抗拒。叔伯辈里有三个画商,生意做得不小,和文森特却有代沟。 尽管如此,梵高一生的作为仍然深受家庭的影响。身为牧师之子,他的宗教热忱可说其来有自,二十二岁起便耽于《圣经》,二十四岁更去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准备神学院的入学考试,未能通过。他立刻又进布鲁塞尔的福音学校(Académie royale des beaux-arts de Bruxelles),训练三个月后,勉强派去比利时的矿区传道。从1878 年的11月到翌年7 月,他和矿工同甘共苦,不但宣扬福音,而且解衣推食,灾变的时候更全力救难,成了左拉听人传说的“基督再世”。从1875 年到1879 年,梵高的宗教狂热高涨了四年,终于福音教会认为他与贱工打成一片,有失体统,开除了他。 在失业又失意之余,梵高将一腔热血转注于艺术,认真学起画来。他开始素描矿工,临摹米勒,自修解剖与透视。也就在这时,任职于巴黎古伯画店的弟弟西奥,被他说动,开始按月寄钱给文森特,支持他的创作生涯。 从宗教的奉献到艺术的追求,1880 年是梵高生命的分水岭,但其转变仍与家庭背景有关。梵高是牧师之子,也是三个画商的侄儿,曾在海牙、布鲁塞尔、伦敦、巴黎的古伯画店工作,接触艺术品从十六岁就开始了。最直接、最重大的因素当然还是有西奥这么一个弟弟。从1880 年到1890年,整整十年西奥一直在巴黎的古伯分店任职,不但汇钱,还寄颜料及画具给他。何况那时的巴黎,艺坛缤纷多姿,真是欧洲绘画之都,西奥在这一行,当然得风气之先,大有助于哥哥的发展。要不是弟弟长在巴黎,梵高也不便在巴黎长住。要不是弟弟在画店工作,梵高也很难广交印象派以至后期印象派的中坚分子。而没有了巴黎这两年的经验,没有了这转型期间的观摩、启发与贯通,他就不可能顺利地接生阿罗的丰收季。 梵高一生匆匆,只得三十七年。后面的十五年都在狂热的奉献中度过:前五年献给宗教,后十年献给艺术。二十七岁那年,他放弃宗教而追求艺术,表面上是一大转变,本质上却不尽然。他放弃的只是教会,不是宗教,因为他对教会灰了心,认为凭当时腐败的教会实在不足以传基督之道。他拿起画笔,是想把基督的精神改注到艺术里来;隐隐然,他简直以基督自许。他在给西奥的信里说:“米勒有福音要传;我要请问,他的素描与一篇精彩的布道词有什么两样呢?”梵高对基督的仰慕见于给西奥的另一封信:“他活得安详,比一切的艺术家更成其为大艺术家;他不屑使用大理石、泥土、颜料,只用血肉之躯来工作。”梵高自觉和基督相似,不但一生的事业起步较晚,而且大限相迫,来日无多。基督传教,三十岁才开始。梵高在那年龄竟对弟弟宣称:“我这一生不但习画起步恨晚,而且可能也活不了多久……也许是六到十年。”他果真仅仅再活了七年。这不是一语成谶,而是心有所许。在艺术和身体之间,他宁可牺牲身体,因为身后还有艺术。所以他告诉弟弟:“谁要是可惜自己的生命,终会失去生命,但是谁要不惜生命去换取更崇高的东西,他终会得到。” …… ◎国内首部以文学视角品读梵高画作的文学大作 1957年,台湾重光出版社出版余光中译作《梵谷传》,时隔三十三年,余光中远赴荷兰,追寻梵高生前生命轨迹,含泪写下文字——高昂不屈之头,追寻一个高悬的号召 ◎全新揭秘,趣味解读,每一章都有个不得不看的故事 本书不仅是梵高作品的美学鉴赏集,且全程揭秘了梵高一生的爱恨离合。从爱而不得的表姐、无私的弟弟,到同居的妓女……每一章,都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人,一个不得不看的故事 ◎版本权威,匠心打造,亲临梵高生命现场 160余幅高清画作、30封关键书信、10年艺术时光、128载岁月沉淀 世界20大艺术博物馆、3大基金会、5大艺术画廊,馆藏资料权威考证 深度揭秘梵高生前疑案、解读名画背后的趣味故事、体味生命临终前的悸动与悲凉 ◎写给每一位孤独的行路人,愿你们真正去生活,而不仅仅是活着 艺术不过是一种孤独的生活。本书在完整呈现一位艺术家坎坷不安的一生之余,更让人们看到,每一个都市中寂寞的灵魂,都需要的一只倾听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