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间一座城

山水之间一座城
作者: 何民|责编:李卫平
出版社: 成都时代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7.90
折扣购买: 山水之间一座城
ISBN: 9787546425023

作者简介

何民,四川成都都江堰市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有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戏剧、散文、文学评论等作品散见于《四川文学》《青年作家》《星星诗刊》《散文百家》《大众文艺》《龙门阵》《草地》《中国青年报》等数十家报刊,有作品收入各种选本,多次获各种文学奖。近年专注于民俗散文和历史文化散文写作,著有散文集《都江堰地名龙门阵》。

内容简介

灌县古城的几个神秘之处 近日翻阅史籍,看到都江堰市档案馆藏的一幅老灌县 古城的地图《县治图》,越看越觉得很有意思。又找了一 幅现在的《灌县古城区游览图》对比观看,揣摸了许久, 发现老灌县古城有许多让人不解的地方,或者称之为神秘 之处。于是又到这个古城的大街小巷仔细地走了一遍,并 沿着老城墙的线路走了一圈,回来又翻看史籍、查阅资料 ,写成《灌县古城的几个神秘之处》,与有兴趣的朋友们 一起探讨。 灌县现在叫都江堰市,灌县的古城是现在都江堰市区 的一部分,已开辟为都江堰景区的古城景区,其范围基本 上是按老灌县的城郭为界。 灌县古城的城郭为什么是圆形的 从《县治图》上看,老灌县的古城城郭是圆的。灌县 古城的城墙在都江堰周边围成了一个圆形,从东门左起向 南,沿内江至南门,再由南门顺江边山势蜿蜒而上至西门 ,过西门沿山势转向北至北门,再由北门一弯到东门交合 。中国传统讲究“天圆地方”,古时全国的县城格局一般 都筑成四方形,而灌县县城却是不规则的圆形,且半山半 坝,这在全国的古城格局中颇为少见。为什么不在平坝筑 一个四方城呢?有人说,灌县的青城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 ,而道教的太极就是圆形,故县城就筑成圆形了。还有人 说,灌县之“灌”与“罐”谐音,罐为圆形,因而将城筑 为圆形。这些都是牵强附会之说。 笔者认为,老灌县古城之所以是圆形的,是和修建都 江堰有关。应该说,因为修都江堰才有了后来的灌县古城 ,灌县县城就是为建都江堰和维修都江堰而逐渐发展形成 的。可以想象,古时的交通十分不便,修建和维修都江堰 的人员、物资只能尽可能地靠近都江堰,久而久之,在都 江堰旁边就形成了一个人员、物资的集中地,进而发展成 城。 据史料载:唐宋时期,邑人以巨木植于城周,形成栅 栏,这便是古城的雏形。宋代元祐年问(1086—1094年) ,百姓环城密植杨柳数十万株,形成杨柳树屏障以护城池 。此时古城区域大致为今内江以北、杨柳河以西、北街与 外北街口以南、玉垒山以东的范围,古城基本定型。至明 代弘治年间(1488—1505年),知县胡光筑土砌石成墙, 高一丈六尺,周八里,计一千四百四十丈,城墙东、南、 西、北分别设宣化、导江、宣威、镇安四门,奠定县城格 局。 由此观之,灌县古城所形成半山半坝的不规则圆形格 局,是和都江堰的修建和维修密不可分的。有兴趣的朋友 可以前去考察。 灌县古城为什么是九道城门 中国古时县城一般规模不大,基本上都是按方位设东 南西北四门。灌县古城以前也是按四门设置,东门为宣化 门,南门为导江门,西门为宣威门,北门为镇安门。东门 取“宣化”之名,有宣传教化民众之意;南门临内江而建 ,取名“导江门”,有疏导江流之意;西门建在玉垒山上 ,山背后是藏羌民族地区,取名“宣威门”,有宣扬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