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

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
作者: (美)罗伯特·芬雷|译者:郑明萱
出版社: 海南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50.30
折扣购买: 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
ISBN: 9787544358415

作者简介

郑明萱是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广告学硕士,北伊利诺伊大学电脑硕士。旅美二十多年,原本公余从事译作,后专业为之。译业以杨绛为努力目标,活到老,译到老。译著多为重量级经典作品,以《从黎明到衰颓》夺得金鼎奖第一届最佳翻译人奖。郑明萱是华语地区少有的拥有译本粉丝的译者,可惜于2014年3月辞世,为译林憾事。 罗伯特·芬雷,美国阿肯色大学历史学教授,著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政治》《围困中的威尼斯:1494-1534年间意大利战争期的政治与外交》等。

内容简介

18世纪刚拉开序幕,法国人殷弘绪在中国东南的 江西省设立了一处 教堂,地点是昌江畔的制瓷重镇景德镇。这名法国耶 稣会新派来的会 士,1698年在广州登岸时三十五岁。来华搭乘的“海 后号”,是法属东 印度公司向当时的法王路易十四购得;而这家公司, 则是由法国政府出 资成立的贸易组织。 接下来四十年间,陆续约有五十位耶稣会士与殷 弘绪在中国共事, 他不是其中最出色也不是最引人争议的一员,可是他 独有一股旺盛的好 奇心,喜欢探究罕见事物,而且最擅长过滤并整理资 料。派驻景德镇二 十多年之后,殷弘绪奉命主持法国在北京的传教事务 ,一直到1732年 为止。期间,他译介了多种有关中国医药、币制与行 政的著述,还寄送 各种报告回国,描述养蚕之法、丝质及纸质人造花的 工艺、合成珍珠的 制作、天花疫苗的接种防治,以及茶叶、人参和竹子 的栽植。耶稣会士 都是饱学之士,耶稣会也期待他们深入接触派驻国的 当地文化,殷弘绪 的作为显然未负所望;1741年北京一位同仁在祭文里 褒扬“他的才智 人人敬重”。耶稣会派员入驻中国瓷都,自是期待能 有重要信息回报, 而殷弘绪派驻景德镇一事,更透露一开始,上级就看 出他极具打探分析 的才干。 1712至1722年十年之间,殷弘绪写过多封长信, 向中印传道事务 部的司库欧里汇报制瓷方法。这些信函很快就收入《 耶稣会士中国益智 奇闻书简》,全书三十四卷,是第一部可供欧洲人广 泛取得中国相关知 识的巨著。这份资料后来又收入《中华帝国全志》, 作者赫德曾任路易 十四的专职司铎;伏尔泰和其他多位哲学家大力推崇 中国,就是深受此 书影响。狄德罗编著的皇皇巨著《百科全书》,反映 了整个启蒙思想的 缩影,但是他写到瓷器时也坦诚自己再怎么写,都不 如直接引用殷弘 绪。1738年《中华帝国全志》法文原著译为英文;若 干年后,年纪轻 轻却已梦想改造陶瓷世界的英国人玮致伍德,把英译 部分文字抄进自己 的笔记本。殷弘绪这份观察报告,又被同时代作家波 斯特尔斯威特编入 他那本广被考查所用的《寰宇商贸字典》,虽然忘了 注明来源。 殷弘绪之所以得到如此重视并发挥相当影响,正 是因为他的景德镇 书信,又称《饶州书简》,为西方世界首度提供了既 正确又全面的报道, 为欧洲人带来希望——终于,可以破解他们苦寻多少 世纪却不得其门而 入的中国制瓷秘方了。 “四时雷电镇” 展阅殷弘绪《饶州书简》,读者获得的知识不仅 限于黏土、釉药和 窑炉的相关技术细节。他笔下还勾勒出这座天下第一 瓷都忙碌熙攘的气 氛,呈现了中国地方省份及其城镇工匠人口的生活景 象;在其他耶稣会 士的报告记事中可说非常罕见。他估算当时景德镇有 一万八干户人家, 十万人口,这个数字和官方记录约略相合。不过外来 客的一般看法,都 深信此地居民应该高达百万,这无疑是因为热闹忙乱 的市景、栉比鳞次 的店面,给了他们这里人口众多的拥挤印象。 在景德镇,殷弘绪记载,“如同无时无刻不置身 于狂欢节”。四面八 方都是挑夫试图挤过街头的呼叫呐喊,来自帝国各个 角落的商贾涌入巷 弄和库房,同日本、东南亚和欧洲来的外国贸易商摩 肩擦踵。还有间庙 的铭刻夸称“运瓷日夜忙,御器尽出此;官府如云来 ,商贾无闲暇。” 在殷弘绪到达此地一个世代以前,就有位荷兰来 客如此描述: 四月二十五日,我们来到一处有名的河港,名叫 Vcien jen,港内停泊各式大小船只,来自中国各地,都是 为装载此镇 的大宗货品“中国陶”。一条中心大街,几乎贯穿这 个富裕的 港镇,道旁商店林立,贩卖五花八门的商品,但本地 最主要的 生意仍以瓷器为主,产量之丰不可胜数。 瓷器大街的店面得付租金,还必须向政府购得许 可证。另有跳蚤市 场位于河洲,谁有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叫卖。亦有小 本瓷贩手提大篮, 俗称“提洲篮者”,专门向窑厂整批收购有瑕疵的产 品,用石膏、面筋 与桑汁弥了细缝,再拿到市场上一件件兜售。他们的 顾客则把这些劣品 美其名为“过河货”。 狭小的街道上,只见挑夫扛着扁担满载瓷器,大 步疾行于人群拥挤 间,却从不曾失去平衡,高妙的绝技令殷弘绪啧啧称 奇。事实上,来往 行人都特意让出相当距离,因为要是不小心撞上他们 ,打碎了瓷器,可 是要赔的—一这在利润至上的景德镇,是代价昂贵的 一课。殷弘绪描述 一列列工人将陶土拖往“四围有墙的大型栈房,里面 堆着一坛又一坛的 土”。器成开窑,搬工从火热窑中移件出炉后,在“ 茶里放盐,大量饮 用以防生病”,此事也令他稀罕异常。工匠每日上工 之间,会在窑神龛 前匆匆膜拜两下。小贩叫卖掺假的黏土和釉药,欺骗 一些无土无地、想 借着景德镇兴旺瓷业翻身的村民。窑炉日夜运作,沿 河还有大批船上人 家提供膳宿和装船服务。一位从京里来访的督运大员 (王世懋),抱怨 自己简直不得安眠:“万杵之声殷地,火花炸天,夜 令人不能寝。”殷 弘绪笔下,夜晚进入景德镇的景象仿佛明月临照全城 ,火光处处,黑暗 中背衬着股股烟雾烈焰,整座城宛如一座巨大火炉, 周围的山头形成它 的炉壁。幢幢黑影,则是照管着无数火眼的炉工身影 。 景德镇位于昌江畔,江水流自江西东北与安徽隔 邻为界的北面山 区。水出深峡峭岩流势减缓之处,正是景德镇所在位 置,在这里河面变 宽,水深变浅,蜿蜒为一道五公里长的曲折河谷。几 十条支流涌入谷 地,奔流的冲击带动了水车、铁碓,敲击岩块变为碎 土,成为制陶的原 料。元代洪焱祖有诗形容:“山骨竟为薹,野碓多舂 土,溪船半载泥。” 细雨纷飞的春季,磨臼产出了最佳的原料——这个时 节的水力最强也最 规律,可以带动捣杵碾出最好、最密的细土。 P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