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唐宋八大家(全彩图解典藏版)

图解唐宋八大家(全彩图解典藏版)
作者: 编者:鸿雁
出版社: 中国华侨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图解唐宋八大家(全彩图解典藏版)
ISBN: 978751136654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争臣论 本文围绕“争臣”的职责,对阳城在位日久,不 问朝政的不负责态度提出了批评,指出圣人贤士应以 匡救时弊为己任,“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 ”,在其位,谋其政,“居其位,则思死其官”。 【原文】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 ?学广而闯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 之鄙,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大臣闻而 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 。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 心哉?”愈应之日:“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 子凶者也,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 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蹇》之六二则日 :‘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 而所蹈之德不同也。若《蛊》之上九,居无用之地, 而致匪躬之节;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 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志不可则, 而尤不终无也。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 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 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 焉不加喜戚于其心。问其官,则日:‘谏议也’;问 其禄,则日:‘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日:‘ 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 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 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 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 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 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 日‘会计当而已矣’,必日‘牛羊遂而已矣’。若阳 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 哉?” 或日:“否,非若此也。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 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 得而知焉。《书》日:‘尔有嘉谟嘉猷,则人告尔后 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日:斯谟斯猷,惟我后之德。 ’夫阳子之用心,亦若此者。”愈应之日:“若阳子 之用心如此,滋所谓惑者矣。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 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夫阳子 ,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 ,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 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谏如流之美。 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而 伸其辞说,致吾君于尧舜,熙鸿号于无穷也。若《书 》所谓,则大臣宰相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且阳 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是启之也。” 或日:“阳子之不求闻而人闻之,不求用而君用 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 愈日:“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 之不平,人之不义,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 兼济天下也。孜孜石乞石=乞,死而后已。故禹过家 门不入,孑L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圣一贤 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 不足者也。耳目之于身也,耳司闻而目司见,听其是 非,视其险易,然后身得安焉。圣贤者,时人之耳目 也;时人者,圣贤之身也。且阳子之不贤,则将役于 贤以奉其上矣;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恶 得以自暇逸乎哉?” 或日:“吾闻君子不欲加诸人,而恶讦以为直者 。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 好尽言以招人过,国武子之所以见杀于齐也,吾子其 亦闻乎?”愈日:“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 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 而加人也。且国武子不能得善人,而好尽言于乱国, 是以见杀。《传》日:‘睢善人能受尽言。’谓其闻 而能改之也。子告我日:‘阳子可以为有道之士也。 ’今虽不能及已,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译文 】 有人向我问起谏议大夫阳城:“可以认为这个人 是有道德的人吗?他学问渊博,见识也广,又不想出 名。学习古人的立身处世的道理,隐居在晋国的边境 上。那儿的乡人,有近千人因受到他的道德熏陶而变 得品行善良。大臣知道了这件事,就荐举他,天子命 他当谏议大夫。大家都觉得荣耀,而阳子却没有得意 的表情。他任职已经五年了,看他的品德如同在野时 一样。他怎么会因为富贵就改变自己的意志呢?”我 回答说:“这就是《易经》中所说的长久地保持一种 德操,而不能因事制宜,这是妇人之道,不是大丈夫 所遵从的。怎么能够说是有道德的人呢?在《易经· 蛊》的‘上九’上说:‘不愿去侍奉王侯,只求自己 道德高尚。’《易经·蹇》的‘六二’上说:‘王臣 屡次劝谏,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君为国。’这也 是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所实行的道德就不相同。假 如像《易经·蛊》的‘上九’所说那样,处在不被重 用的地位,却表现出不惜自身的节操;像《易经·蹇 》‘六二’所说那样,处于大臣的地位,却将不侍奉 天子和诸侯作为高尚的事,那么忧患就要产生,旷废 职守的责难就会兴起,这样的志向不能效法,而他的 过失也终究不可避免。现在阳子身居官位时间已不短 了,对朝政的得失也不是不熟悉了,天子对待他,也 够重视的了。可是他没有一句话关系到朝政。他看待 朝政的得失,像越国人看待秦国人的胖瘦一样,一点 也不在意,在他的心中引不起什么高兴和忧愁。问他 的官位,就说是谏议大夫;问他的官俸,就说下大夫 的俸禄;问他朝政情况,却说不知道。有道德的人, 难道是这样的吗?况且我听说:有官职的人,不能尽 职就该辞去;有进言责任的人,不能提出规劝意见就 该辞去。阳子能够提出规劝意见吗?能提出规劝意见 却不说,和不能提出规劝意见而不辞去,都是错误的 。阳子是为了俸禄做官的吗?古人说过:‘做官不是 因为贫穷,但是有时是因为贫穷。’说的是那些为俸 禄做官的人。应当辞去高位而担任卑贱的职务,放弃 富贵而安于贫贱的生活,像当个看门、打更的小吏就 可以了。孔子曾当过管粮仓的小吏,曾当过饲养牲畜 的小吏,也不敢旷废他的职守。还说‘财物账目相符 才行’;‘牛羊顺利成长才行’。像阳子的等级俸禄 ,不算低下和微薄,这是很清楚的,可是他这样办事 ,难道是对的吗?”P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