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部文学名著一本通(珍藏版)

百部文学名著一本通(珍藏版)
作者: 文渊
出版社: 当代世界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百部文学名著一本通(珍藏版)
ISBN: 978750900675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 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 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 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 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 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 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就 是现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就失传了。现存《论语 》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录孔 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 ”的概念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 【背景链接】 史载,西周初的40年间,民间社会连普通的诉讼纠纷都没发生过,真 正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种怀念既不是消极避世、忧心忡忡的,也不 是盲目乐观、乐不思蜀的;而是以积极进取的中庸态度和超越现世的理性 精神去追寻和发现“人”,去构思一个理想的大同世界。记述周“礼”, 是在寻找人性的位置,但是孔子又不拘泥于周礼,因为周“礼”讲的是“ 先王之道”,忧的是“君”和“位”,而孔子忧的却是人之“道”,“人 能弘道,非道弘人”,指的是人不能受“道”的左右和限制,应该积极地 去发现道,弘扬道。孔子周游列国13年,表面上看孔子是为了跑官、做官 ,其实不然,他的政治理想完全在于从人和秩序的角度出发,让芸芸众生 在安定有序的国家和社会中过上“人”的生活。 【内容扫描】 一、关于如何做人的思想及其价值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 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观点 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 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 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 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 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 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二、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 《论语》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 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 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 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 灵公》)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 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 修养,不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孔子认为“君子泰而不骄”( 《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即作为君子应心境 安宁而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君子要重 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做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君子的修 养。 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 要重视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 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 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三、《论语》书中的教育思想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 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 概括。 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 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 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 的进步意义。 其二,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 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 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 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 渐进,他的这种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三,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 、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 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 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子张》)。 四、关于治国与安邦的道理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有关治国的道理在《论语》中也 有重要的位置。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其一,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孔子认为,重视伦理纲常的作 用也不能脱离礼让。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 如礼何?”(《里仁》)即用礼让的精神治理国家,国家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人伦纲常的礼才能得以保证。在这里礼让成为维系人伦纲常的精神纽带 。 其二,治国的基本方法,“选才、富国、育人,立法”。孔子认为君 主管理国家大事,要处处从大局着眼,重视选拔优秀人才。孔子曰:“先 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同时要重视富国,教育民众。 其三,治国的基本原则,讲究信用,爱护人民。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 ,君主一定要重视人品、道德,要讲究信用,爱护民众,这是治国的基本 原则。 事实上,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 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这说明古代的思 想家与我们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当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 历史局限性,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名家点评】 余秋雨:《论语》这部书,被中国读书人背诵了两千多年。直到今天 ,在现代生活的浮华喧闹中,有谁突然说出《论语》中的一个句子,往往 还能使现场安静下来,大家如见先哲光临,片言只语也要洗耳恭听。如果 在海外,素昧平生的华人偶然见面,交谈甚欢,而其中有人引用了半句《 论语》,立即会使大家觉得这次见面出现了非凡的深度,互相在目光间传 递着有关中国人的确认。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