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学习高手

如何成为学习高手
作者: 祁子凯
出版社: 台海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8.39
折扣购买: 如何成为学习高手
ISBN: 9787516833216

作者简介

九三学长祁子凯,所有渠道500万粉丝知识博主。 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总台云听App职场类优质主播 2020亚太经合组织APEC未来之声创变者 微博大学暑期训练营讲师 山东卫视《求职高手》观察团嘉宾。 2个月逆袭成为班级前3名,3个月突击高考659分,2012年考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16级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新媒体管理硕士。 所有渠道500万粉丝的知识博主,“学霸之路”视频专栏总播放量4.5亿,收藏量9.6万(数据截至本书出版前夕)。曾就职于百度人工智能部门、字节跳动人工智能部门。

内容简介

广泛搜索:用什么学什么,不做无用功 在我准备跳槽到某互联网“大厂”的人工智能领域的时候,我对于人工智能也是一无所知的。所以最开始的时候我的做法很简单——在“百度”里面搜索关键词“人工智能”,然后开始研究搜索的结果。注意一下我搜索的关键词“人工智能”。我没有去搜索一些比较细化的专业名词,比如:人脸识别、深度算法、知识图谱等,而是从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开始搜索。 所谓的广泛搜索很简单,就是在你刚开始自学一个未知领域的时候,不要把自己搜索的内容太限制在某一个小的领域里,比如你想学习怎么做一个产品经理,然后直接去搜索“用户调研”“产品原型”等,这就是一个狭窄的搜索关键词。我更建议你去搜索一个比较广泛的关键词,比如直接搜索“产品经理”“产品设计”等。 为什么要广泛的搜索?这是为我们框架性的自学一个未知领域打下基础,就像我之前提到的“记忆群组”。 “记忆群组”的核心就是人类大脑非常擅长处理框架性的知识。通过将多类知识进行框架性和关联性的记忆,可以大幅提高我们的记忆效率和记忆时长,所以通过框架性记忆是最高效的一种记忆方法。而框架性记忆的关键就是在脑海里形成知识网络。知识网络是由一个个节点组成的,要搭建这种多节点的网络,需要的是这个领域更多的知识概念,而不是有限的几个垂直的概念。 还是以我刚毕业准备进入互联网行业时的经历为例,我当时就很简单地搜索了几个关键词:“互联网”“产品经理”“产品运营”。接着我就获取了很多概念名词, 比如“ 产品设计”“ 产品原型”“ 产品调研”“产品迭代”“项目管理”等,这其实就是一个产品经理要做的事情的完整流程。所以当我大概理解了这几个名词之后,我就已经半只脚踏进了“门”里。接下来我就可以通过这个流程的各个节点进行拓展,比如产品迭代可以继续细分为“优先级排序”“功能点迭代”“功能模块迭代”“版本管理”等,这就为我后续框架性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在自学的输入阶段,我们就陷入某个具体的细分领域会有什么问题呢?最大的问题就是你会很快就发现你学不懂了。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在自学产品经理的相关知识时,最开始就非常深入地研究“用户调研”这一个领域,随着你学习的深入你会一定发现“用户调研”的根本目的其实是为了指导产品迭代。而如果你在最开始对于产品迭代没有任何概念,你就会很难理解用户调研和产品迭代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你也会发现用户调研的基础是产品功能设计,如果你对于产品设计没有任何概念,你也很难理解用户调研采用的具体方法。 即使在分工非常细化的现代职场,我也建议大家在接触一个新的领域的时候,先不要聚焦在某些细分的领域或者细分的岗位。要让自己维度更高地自上而下去看这个领域,这会让你在之后更加高效地理解这个行业的运行规律。 对于具体该在哪里搜索,这里也给大家一些小建议。最基础的是通过“百度”进行搜索。但“百度”搜索出的信息通常良莠不齐,既有比较优质的内容,也有很差的垃圾内容,所以你一定要多看。也可以通过百度搜索体系内的百度学术进行搜索,去查看一些还不错的学术论文(但不少论文的内容会太理论,偏离了行业实际经验)。 另外,通过微信内的搜索去搜索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不少行业头部的科普公众号的内容质量都还不错。其次,很多行业都会有一些垂直领域的论坛网址(比如互联网人会经常去看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网站),或者一些垂直领域的APP(比如互联网行业的“36 氪”“钛媒体”等资讯APP)。只要你肯花时间,在这个时代,要找到高质量内容的网站还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的。 工作输出,刻意练习要如何进行 如果功利一点地说,我们坚持自学最大的意义就是为了让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得更好。如果不能把输入的知识在工作中有效输出的话,职场人的自学几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在我带团队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非常诡异的现象。我会让我带的每一个新的产品经理在工作之余进行自学,并且给大家推荐一模一样的自学内容。我也能看到几乎所有我带的人都在自学,但大家自学的效果却是天差地别的。有的人很轻易地就可以把自学时输入自己脑子里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的工作中,而有的人学完之后貌似学会了,但一到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就会完全不知道如何使用。即使你再教他一遍,他也似懂非懂。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年龄差不多的职场人,在过了几年以后,所担任的职位和负责的业务会有巨大的差别。 为了搞明白这个困扰我的问题,我曾经在自己的团队里做过一个小实验。实验过程非常简单: 我从团队里挑选出了两个自学能力都比较差的同事A和同事B,让他们同时学习一门课程,课程的主题就是如何进行行业调研,他们学习的时间、课程都是一模一样的。第二步,在他们俩学习完课程后,我让同事A根据课程内容模拟调研一个游戏行业(这个行业与我们公司的业务完全不沾边),并且需要写一份调研报告;而同事B则被安排重新再看一遍课程内容,并没有安排模拟的调研过程。最后一步,在两个人完成第二步后,给两个人布置了同一个作业“请完成我们团队所处行业的深度调研,并完成行业调研报告,字数不限”。你猜结果怎么样? A同事的表现远远超过B同事。 这一次的实验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一个道理,想要在日常工作中有效输出所学知识,模拟练习是非常关键的环境。模拟练习就像是读书时的作业,通过作业不断地模拟练习,才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想要在日常工作中有效输出,我建议读者朋友们采取以下三个步骤: 1. 场景模拟练习。 场景模拟练习就是在我们自学完某个知识点后,模拟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类似问题,然后用所学知识点进行解答。比如当我们学习了竞品调研这个课题后,我们就可以直接搜索一下公司的其他竞品,按照所学知识点进行自主的模拟练习。 模拟练习一定是一个自主的过程。不同于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上级布置的任务,模拟练习是我们对自己学习成果负责的体现。而且模拟练习一定要及时,在我们学习完一个新的知识点后,最好在一周内就进行模拟练习。这样不仅可以让记忆效率更高,也可以提高自学的成就感。 模拟练习还有一个隐藏的好处,所有你模拟练习时写过的报告、文章都可以成为你下一次面试时的作品展示。你可以骄傲地带着自己曾经自学时写过的报告给面试官,并且告诉他这是你在自学时独自完成的。 我相信面试官一定会对你的自学能力和专业能力刮目相看。 2.工作中照葫芦画瓢。 如果你跟我一样是处女座,那你一定也会被“完美主义”所困扰。无论我们自学的过程有多认真,模拟练习的时候有多积极,我们都很难在第一次就把学到的知识点完美地融入到工作场景中。于是就会有不少人为了避免出错,不愿意使用新学的知识,反而用着旧的思维和方法去处理工作。 为了防止这种“完美主义”作祟,我们在日常工作的输出过程中,不妨先做到“照葫芦画瓢”。就以我个人的经历举例,在我第一次学习“产品版本管理”这个版块时,我反复看了三遍视频都没有完全掌握其中的要领。于是当我在工作中真正遇到需要处理版本管理和功能优先级排序时,我就先完全照搬课程里讲的步骤。第一次的结果没有很完美,但也没有那么糟糕,最重要的是我迈出了输出的第一步。于是我可以更自信和坚定地在之后的工作中使用新学到的方法论,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也自然更加深刻。 不仅是自学,当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任何“不敢迈出第一步”的场景时,都不妨试试“照葫芦画瓢”的思路。先不要苛求完美,先让自己走出第一步,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拥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好。 3.不断追寻本质。 当我们“照葫芦画瓢”地走出一步之后,就需要在工作中不断优化迭代了。因为几乎所有我们学习到的方法论都存在它的局限性,在实操过程中,不断优化方法,形成适合自己所在行业和岗位要求的方法论,是输出的最高境界。 我认识的很多优秀的行业大佬都具备一个通用的能力:追寻事物的本质。就拿“微信之父”张小龙在设计微信“摇一摇 ”功能来举例。 很多人应该都用过“摇一摇”这个功能,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摇一摇”这个功能的设计灵感是来自于 原始人在狩猎的时候投掷标枪的动作。 当我们拿起手机开始“摇一摇”的时候,是不是特别像在投掷某个物品?所以当我们在“摇一摇”的时候,就会被激发出潜意识中的原始记忆,从而对这个动作上瘾。而且更有意思的是,“摇一摇”之后发出的那个声音,是来自枪子弹上膛的声音。这种声音也可以激发出男性基因里对于狩猎、战斗的欲望。微信也正是通过这一系列深入人类心智的产品设计,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爆款功能,成为现在大家离不开的互联网巨无霸。 做选择之前要建立自己的收益模型 毕业后到底应该选择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相信大部分人都被这个问题困扰过,还记得我之前分享过的,在2017 年求职的时候,我曾经历了比较漫长的“Offer空窗期”。但后来经过我几个月的自学,最后还是收获了不少互联网公司的Offer。在当时的那些Offer 中,有两个Offer困扰了我很久。一个是腾讯的产品Offer,一个是一家法律互联网公司的Offer。这两个Offer之所以让我这么纠结,是因为两个公司都有其吸引我的地方。腾讯不需要多说,作为当今最厉害的互联网企业之一,“大厂”的光环是我所期待的。而另一家法律互联网公司更吸引我的是它的创业气氛,公司里年轻人居多,比腾讯这种“大厂”更有活力,也更扁平化。而且法律互联网是一个新起的概念,会让当年的我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呢? 我当时选择了那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因为我不想一毕业就成为大公司的一颗螺丝钉,我想全局地学习一个公司完整的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接触更多不同的岗位职责,也认识更多的拥有不同能力的人。 实际情况如何呢?在这家法律互联网公司的两年,也是我成长特别快的两年,在这两年我做过很多不同的事情,除了本职的产品经理,我还做过产品运营的工作,轮岗做销售期间还做了一百多万的业绩。甚至还做过公开课的讲师,给上百个律师讲过线下的公开课。在这段时间,我锻炼了自己多个领域的能力,让自己有了更快的进步。 插一句题外话,我建议所有看过我的书的人,如果有机会的话,都可以去尝试做一段时间的销售。做销售的过程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如何做销售,学会如何推销一个产品、推销一个理念,甚至推销自己,这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技能。很多专业能力很强的人,经常会陷入自己的专业中无法顾及到用户需求。这是因为他们缺失了销售能力,这样的人即使专业能力再强,也很难做出更加伟大的事业。在这点上,我们必须佩服马云的能力,成功地把自己“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一个观点,推销给了全世界的人。 这是创业型公司带给我的成长,但创业型公司也有它的弊端,其中最大的弊端是它们在专业能力培养上的欠缺。在这家公司的两年中,我所有的产品经理所需要的技术的学习,都是通过自己工作后的时间完成的,我通过自费报名课程,用自己业余的时间去学习,才能保证自己的专业能力可以与行业保持同步,才有了我两年后的跳槽。 所以如果你是刚毕业的应届生,正在面临选择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的问题时,我给你的建议是,你先问一下自己是否有足够强的自学能力和自律能力,从而保证自己在创业型公司也能持续不间断地自学。如果你没有这种能力,那么我建议你毕业最好去大公司,因为大公司往往有着成熟的培训和成长体系,能够让你在毕业后的前几年,在专业能力上处于行业中比较好的水平。 当然,关于这个问题的选择还有很多,比如有的人很想创业,那么去创业型公司能让你对于公司运营有全局的了解。有的人比较希望安稳地发展,那么去大公司能让你学会大公司明确分工下的处世之道。 总结一下,与之前提到的重点一样,你需要提前建立自己的成本收益模型,无论如何选择,只要让自己的成本收益最大化即可。 ★2个月逆袭成为班级前3名,3个月突击高考659分,2012年考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16级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新媒体管理硕士。用3年时间,从产品小白,成为互联网大厂人工智能高级产品经理。 ★一本书明白学习的意义,让你从此成为学习高手。7大版块,59节大课,3种思维模型,从知识输入到思维输出,快速解锁费曼学习法、番茄工作法,同时提高你的学习力、记忆力和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