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30.24
折扣购买: 美育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精品教材)
ISBN: 9787300333175
韩晋峰,忻州市第一职业中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山西省思想政治教研室主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评员、督导员。主要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等课程,主编的教材有《普通话口语交际与测试》《演讲与口才》。山西省优秀班主任,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山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主持区级、市级多项课题研究,参与省级、国家级课题研究,发表论文多篇。周毓平,福建省寿宁职业技术学校,讲师,德育处主任。陆杰,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张家港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刘登峰,山西省柳林县高级职业中学副校长,高级讲师。
一、美学概况
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其古老,是因为美学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人们把第一件装饰物佩戴在自己的胸前时,美的种子就播撒在了人们的心田。说其年轻,是因为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与产生于远古时代的数学、几何学、天文学相比,美学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
(一)美的由来
有人认为,日出云霞、月涌江流、林海松涛、奇山怪石是自然之美;也有人认为,孔雀开屏、锦雉展翅、杜鹃鸣啭、燕舞莺歌是动物之美。但是美究竟是怎么产生,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这是一个美学难题,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哲学家、美学家深深思索。美的产生,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1. “无所谓美丑”的阶段
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虽然自然界万事万物已经存在,花儿开放、鸟儿鸣唱,但由于没有人的欣赏,这些只是自然物而已,便无所谓美与丑。美是对人而言的,只对人有意义。正如鲁迅所讲,“美为人而存在”。
2. “有丑无美”的阶段
这个阶段是人类诞生的初始时期。那时,人类尚未掌握自然的奥秘,无法驾驭自然界的一切。因此,诸如电闪雷鸣、狂风骤雨、地震海啸、寒冬黑夜等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似乎随时可能威胁人类生存,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正因如此,自然界在当时对人类而言并无美感可言。正如高尔基所言: “在环绕着我们并且仇视着我们的自然界中是没有美的。”
3. “功利美”的阶段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人们在劳动中逐渐领悟到一些自然规律并加以运用。在此过程中,某些自然物被纳入人类活动的范围,并以其服务人类的特点而被赋予美的价值。此时的美的评判,更多地体现在物质的实用性上。也就是说,那些在物质上有利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物因其美而被赋予了价值,而那些对人类生存无益的自然物则被视为不美。
普列汉诺夫在 《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中指出:原始狩猎民族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使他们更多地以动物而非植物作为食物来源。在这个阶段,植物对他们的生存并无实际意义,因此花卉也就无从谈起美的评价。由此可见,美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也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对于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人来讲,他们的一切活动都只能是为了生存,物质功利理所当然是第一位的,美的价值就是物质功利的价值。也就是说,唯有能直接给其带来物质功利的事物才是美的事物。因此,自然物在原始人眼里需先具有功利价值,才能成为美的事物。
4. “超功利美”的阶段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物质财富的积累日益显著,人们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将全部精力用于生存所需。人们有了更多的精力,这使得人们开始从精神愉悦的角度欣赏事物的美,并创造出了一些纯粹的装饰性物品。这里的 “超功利美”指的是人们不再从物质的实用性方面来评价事物的美丑,而是从精神愉悦的高度进行判断。
那些曾经因为对人们的生存有用而被称为 “美”的事物,如今逐渐脱离了它们的功利性而成为超功利性的美。这使得人们逐渐遗忘曾经的功利性目的。例如,在一些文化中,耳朵和鼻子的穿孔已经完全成为一种装饰行为。追溯这种现象源起源,我们会发现它最初代表的是一种奴役与压迫的关系,然而穿孔物却逐渐演变成了丈夫给妻子系戴耳环、妻子给丈夫佩戴脚环等仪式性的行为。这种现象也可能源自于原始人类炫耀自身力量、坚毅精神的动机———他们将动物身上的羽毛插入自己的嘴唇、耳朵或鼻孔的隔膜上,以显示自己的英勇和强壮。最终,这些行为在耳朵和鼻子的穿孔上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成为纯粹的装饰。
所以,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物质功利演变为精神功利。美的事物不再以给人们带来物质利益而得到人们的欣赏,而是以其形式的美观为人们所喜爱了。
(二)美学简述
1.美学的发展
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这些不系统的美学思想只是美学理论的萌芽。所以,这个时期还是一个 “有美无学”的阶段。
近代以后,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尤其是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美学作为它的一个特殊分类得以确立。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将美学确立为一门学科,用以研究人的感觉和感情。他将美学视为哲学体系的一部分,赋予了其深厚的理论内涵。此后,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进一步发展了美学,提高了美学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进入19世纪后,美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此后的岁月里,美学不断发展,成为我们理解人类审美活动的重要工具。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美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是: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唯物辩证地看待审美中的主客体关系等。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博大精深,但在19世纪鸦片战争以前始终没有成体系的美学学科;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美学的进入,传统的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日渐融合发展;20世纪,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美学工作者们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美学思想研究美学问题,并紧密结合实践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美学理论精华,借助于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新成果、新方法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
2.美学的分支学科
美学的分支学科很多,有劳动美学、生产美学、技术美学、建筑美学、园林美学、景观美学、旅游美学、商品美学、服装美学、食品美学、装饰美学、生态美学、医学美学、护理美学等,这都是各实用行业与美学交叉结合而形成的一些新型学科,是美学原理在这些实践领域的运用。
二、美育概况
美育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其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距今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在原始人的巫术礼仪活动中就包括了各种自觉或不自觉的美育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自觉的美育活动逐渐成为培养人们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
(一)中国美育发展史
在殷商时代,贵族青少年接受教育,除读书外,还要学习礼仪、音乐、射箭、骑马的技艺。到了周朝,周公 “制礼作乐”,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方法,明确规定了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统称 “六艺”。其中的 “乐”包括音乐、诗歌和舞蹈,属于专项审美教育的内容。
在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倡导一种平民教育理念。他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其中特别重视对学生的美育教育,将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他提出了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学 《诗》是君子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 “不学诗,无以言。”孔子还把学 《诗》作为提高政治才干、处理外交事务、学习文化知识、培养品德的重要手段,因此, “诗教”和 “乐教”是孔子的基本思想 “仁”在教育学上的具体体现。通过 “诗教”,让受教育者在 “兴、观、群、怨”中成为 “仁人志士”,从而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中 “礼乐相济”的思想基础。
儒家学派的另外两个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他们在孔子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美与善的关系,注重通过美育来培养人的品格。荀子认为,文艺具有巨大的感人力量,可以 “大齐天下”“美政”“美俗”“美人”。这些观点为塑造中华民族美的心结构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美学理论自汉魏以后日渐丰富,虽未将美育理论设为专门课程,但官办学校及民间私塾书院的教学皆含美育因素。因教育制度尚未完备,所以当时没有专门的美育教材。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西方哲学、美学教育理论传入我国,对我国教育状况影响甚大。梁启超、王国维和蔡元培等人在美育理论方面颇有建树,其影响深远。五四运动以后,在美育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有丰子恺、朱光潜等。新中国成立后,美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正式纳入国家教育方针。自此,美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得到了全面推广实施。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更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美育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成为社会的一种需要。这不仅促使全社会都开始关注美育问题,也使得美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二)西方国家美育发展史
在古希腊时期,首先提出较为系统的美育理论的是柏拉图。他认为艺术要为改善人的灵魂服务,主张把音乐和诗歌作为教育的重要科目,主张人从儿童时代就应该接受音乐作品的熏陶,要 “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吸收好的影响,使儿童们不知不觉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在柏拉图看来,美育与德育的结合无疑是一大理论创见。这一理念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他强调美育与智育的结合,提出了模仿说,认为感性世界是第一性的真正实体,而艺术则是对于感性世界的模仿。这种模仿不仅在于感性世界的外在表现,更在于揭示其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因此,艺术美相较于现实美更真实、更理想。通过悲剧的观赏和模仿,人们可以在怜悯和恐惧的情绪中体验到美的力量,这无疑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教育与娱乐相结合,开辟了美育与审美的新天地。然而,由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更关注审美和德育的统一,对美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美育尚未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独立出来。
到了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审美教育的理论。他的著作 《美育书简》探索了美育的本质,主张美育不能仅局限于教育的角度,而要从复归现实人性、改造社会的广阔范围来论述美育。他认为面对阶级剥削和压迫,人性严重扭曲了。“耳朵里听到的永远是由他推动的机器轮盘的那种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人也就无法发展他生存的和谐”。那么,如何平衡这种使人性分裂的状态,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呢?他认为审美教育是最好的途径。审美是一种不受单纯感性或片面理性强制的状态,因而在审美的境界中人才有个性充分发展的自由。
在席勒以后,还有一批近现代人对美育作出了贡献。德国教育学家福禄贝尔,将游戏和玩具充实到幼儿教育中,并创办了最早的幼儿园。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致力于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家庭教育。在欧美各国也相继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美学家和教育家,如美国的杜威和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它以社会政治经济体系的彻底变革为基石,引领人类迈向真正的解放与成长。基于此,马克思主义的审美教育理念,与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伟大事业紧密相连,为全人类实现全面发展、共同迈向共产主义理想而努力。其核心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强调审美教育无须功利追求,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其次,重视艺术欣赏在审美教育中的独特作用。这些深邃的思想,对我们当前的美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须谨记,美育工作并非空谈,而是要以实实在在的努力和行动去实践,方能实现我们的理想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