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增订版)

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增订版)
作者: 周汝昌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126.00
折扣价: 78.20
折扣购买: 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增订版)
ISBN: 9787559843289

作者简介

周汝昌(1918—2012),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1918年生于天津,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毕业。历任燕京大学外国语文系兼任教员,华西大学、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出版学术论著四十余部,包括红学、中国文学艺术理论、诗词鉴赏、书法等。他从小喜爱书法,大学时醉心书法练习,好收藏研究碑帖,在书法领域所下功夫甚深,与启功、徐邦达、张伯驹等交往甚密,尤其钻研王羲之书法,著有《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兰亭秋夜录》等。

内容简介

“永字八法”是中华书法的基本功,也是理解“书”之有“法”的必修课。有两点略略先加说明 :一是它的来由,二是它的时代。 论来由,就是毛笔创造的艺术生发而致此奇迹。因为毛笔是个软硬兼能、刚柔相济的“神品” ——旧有“毛锥子”这一喻称,也切要,也有毛病。“锥”是着重在那锋尖一点之要害处之锐利,但不可认为是指全体——指全体就成了后世的西方“钢笔”式的东西了。比如现时流行的“开发票”的“圆珠笔”,就正像一个“锥子”或“钉子”!它不会成为艺术所需的中华书法之“宝”。故“毛锥子”之喻不无小弊。 正因不是个“钉子”,它才会起伏擒纵、转侧纵横——书法笔姿之妙,全由此生。这道理无待多费言词。但也有人连这个也并不清楚晓悟。论时代,即把书法概括为“八法”这种理念应始于何时?对此有个大致的了解,不但关系我们中华书艺的发展史迹,也大有助于学书人识笔解“画”之根本道理与方法意义。 粗略审析判断,此“八法”应定型定名于汉末至三国魏晋之间。 我这样说,理由何在? 我的回答是:“永字八法”即汉末期“隶书”发展到“八分书”的那个“八”的同义同指,经书坛人士归结而给了这么一个“命题”。这就又须略述中华汉字书法的发展大脉络,而后方能懂得什么叫做“八分书”,以及“八法”基本概念。 中华汉字形态,可分为篆、隶、分、楷四大期。这四期已然是指汉字汉书发展进化到较高阶段的字迹了——连甲骨大篆也是如此,但从整个发展史上讲,篆仍然算是“初期”的汉字形象。 篆,通指秦及以前的字体,传统之称为大篆、小篆,大篆可包“三代”而言,小篆专指“秦篆” —— 始皇统一全国后,将春秋战国的各诸侯邦域的文字也统一“规范化”了,号曰“书同文”者是也。传为李斯定小篆,即“整理”并将古篆的纷繁异体“奇字”等不同写法“简化”起来,是谓“小”矣。 无论“大”“小”,篆者,“转”也,表示曲弯圆转。如焚香时的香烟,曲曲弯弯而上腾,那就叫“香篆”(或以指“盘香”,即制成一盘圆转香,而非直棍形)。《说文》:“篆,引书也。” 是故,写篆字的总是“抱团儿” ——众笔画皆弯曲而“拱”向一个大致如“圆”的中心点。那笔画繁复,看起来是“钩钩连连”的态势意度。当然,这种字绝非一般人所能书写,应是“文化水平”很高的“专家”才会办得到。于是,众多“书吏”(办公抄写人员)畏难趋易,想出(或逐渐形成)一种“省劲儿”的写法(或镌刻法),将弯画改“直”,将曲连画改“直散画”,亦即一个弯曲之画,分成两笔(或多笔)来写来刻。弯变直,连变分,这种“俗体”,称为“隶书”,即“书吏”“办事员”的字体。 此体出现于周代最晚期,而以秦时为变改的关键期。注意 :这种隶,是单线“画道道”的意态,并无多大“笔法”可言。此种字不宜与后世称为“汉隶”的佳书(如《礼器碑》《史晨碑》等名碑刻之统称“汉隶”;近世发现的汉简,亦非“秦隶”)者相混。质言之,俗常相沿混称的“汉隶”,早非“隶书”了。 篆与我们的“楷书世代”的关系是不大的,今日讲书法,首要者就是“隶书”与“分书”,因为这是楷书的嫡系父祖。“隶”与“分”的名称和观念向来不甚严格区别,泛用而有些混淆。这原因也非偶然,因为“隶”与“分”是中华书法特大变革发展的一个关键枢纽点,那时期正处于“变”的中间。隶书与分书并存互见,本不足异——这正是一种“过渡”现象,也是规律。在严格的笔法意义上讲,应该这么理解:隶书本来只是笔画的“分散”,大多还遗传着篆书的“单线”(中锋)法,笔姿无多变化生发。而“分书”则不止于是“分散”“分布”,更要者在于运笔的艺术大大进展了! 这进展是什么? 大致说来,古隶、汉隶的字形偏于横方,即扁方 ;而“八分书”则向着“正方”与“竖方”的趋势进展而定型。 这样一来,汉字笔画的“走向”,便一改篆体的众画向一个中心点“抱拱”,成为四面八方的分布与铺展。 这种铺布伸展的书写法,书者的精神意度——不是拘谨束窘,而是拓放开阔,紧跟着就产生了。 这种笔画的“方向”不同而用笔各异——不再是万画同一匀停的单线法,而形成了轻重、迟复、放敛、转侧、起落、顿挫等诸多不同的行笔运笔之法。 这才是真正成熟了的中国书法艺术的极大独特性! “永字八法”之说,根源道理,全在于此。 1、“红学泰斗”周汝昌,70年书法研究心得总结,写给大家的书法艺术讲义。 周汝昌曾言:“我对‘书学’下功夫,比对‘红学’多得多。”少年时学书,抗日战火中写书,唐山地震中著书,对书法的学习和钻研贯穿周汝昌的学术生涯。《永字八法》作为周汝昌毕生书法创作和研究的总结,实实在在解答了书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选狼毫笔还是羊毫笔,初学者由篆隶入手还是从楷书入手,学碑还是临帖,一定要中锋行笔吗,“藏锋”究竟怎么藏,“锥画沙”“屋漏痕”又是指什么,为何单取“永”字而立“八法”……周汝昌不仅耐心回复具体问题,还推而广之,广涉书法创作中的笔法、识势、结构和风格等关键问题,乃至汉字的起源、书法美学等理论话题,用精妙的语言娓娓道来,让人人读完都有所启发。 2、“永字八法”是学习书法的基本功,是理解“书”之有“法”的必修课。 “永字八法”是古人以“永”字为例,概括总结出的楷书八种基本笔画的书写要点,堪称书法学习的基本法则,也是学习书法的基本功,更是理解“书”之有“法”的必修课。本书上编《书法艺术答问》,即以对话的形式,细致解读“八法”诞生的来龙去脉,具体分析横竖撇点捺的书写规则,执笔、用笔、运笔的技巧,对实际书写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中编《书道》,更是从宏观的书法史的层面,进一步阐释书法的源头、法度和美学趣味。 3、指陈书家得失,纠正书史谬误,成一家之言。 对书法学习和书法理论中流传已久的观点进行质疑:一定要“中锋”行笔吗?“藏锋”的要义是什么?“永字八法”是王羲之所创吗?“永”又是哪种书体的永?书法品评中的“遒媚”是何意?《兰亭序》版本哪家强……周汝昌以考据学的态度钻研书法理论,寻根究底,质疑传统的陈旧观点,纠正由来已久的谬误,指明书学方向。 4、出版20周年精装纪念版,全新修订增补,单独附赠作者生前珍藏书法碑帖印本 《永字八法》自2001年首次出版后,相继于2006年、2015年推出新版,此次为第四版。新版对文字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更换了部分作品图片,并增补两篇重要文章。值出版20周年之际,将平装升级为精装,配有独立成册的《破帖集》(精选周汝昌生前珍藏的书法碑帖印本)和五张独幅拉页(周汝昌背临《兰亭序》,及徐邦达、启功、王学仲题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