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八部/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

蒙古八部/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
作者: 孛儿只斤·苏和//孛儿只斤·苏日娜|总主编:孛儿只斤·苏和
出版社: 内蒙人民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33.00
折扣购买: 蒙古八部/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
ISBN: 978720412337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鄂尔多斯部历史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流入 黄土高原,又转向东北方向进入蒙古高原南端,顺阿拉善 山(贺兰山)一路向北顺流而下,受到了穆纳山(阴山)的阻 挡,向东转弯成鹰嘴状,顺穆纳山一路向东流去,又再次 向南流入黄土高原,形成了汉字的“几”字形。这一地区 被蒙古人称之为“穆纳火失温”,意为“穆纳山嘴”。这 一黄河流经的区域,地理名称叫作黄河河套,蒙古人称之 为“宝日套亥”或“察干淖尔”。在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 上居住着蒙古族著名的部落——鄂尔多斯部。鄂尔多斯部 是一个有着传奇色彩和特殊使命的部落,肩负着守护蒙古 圣主——成吉思汗陵寝(八白宫)的重要任务而闻名于世。 这里地处蒙古高原最南端,因部落得名也被称作鄂尔 多斯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饱经风霜 ,是北方历史上多个游牧民族穿梭活动的舞台,历来是中 华各民族多种文化的交汇点。13世纪初,成吉思汗攻打西 夏政权时,穆纳山以南、黄河两岸的广阔草原,成为蒙古 大军休整的后方营地。在元朝时期,这里属于皇室封地, 忽必烈皇帝的三子芒古拉、孙子阿南达曾经守护这一地区 ,因而这一地区在蒙古历史记载中常常以“阿南达的察干 淖尔”出现。当时曾经在沙日乌素河岸边建立过繁华的城 堡,成为鄂尔多斯南部草原上的明珠。 明朝初年,蒙古退居漠北,这里一度被明军占领。但 是很快又被蒙古人夺回来,再度成为蒙古族活动的舞台, 鄂尔多斯部从此定居于此。由于鄂尔多斯部守护成吉思汗 陵,并负责成吉思汗的祭辛巳活动,历代蒙古大汗即位时 都要来到成吉思汗的八白宫前宣誓,因此鄂尔多斯部在蒙 古各部落中的政治地位非常显赫,也成为仅次于察哈尔(蒙 古大汗的直属部落)的重要蒙古部落,成吉思汗陵也成为普 天下蒙古族瞻仰的圣地。鄂尔多斯部是因守成吉思汗陵而 形成的部落,因此他的历史不是以血缘关系形成的,而是 以职业聚集在一起组成的群体。他们很多人都是成吉思汗 近臣和爱将的后裔,受历任蒙古大汗的委托守护成吉思汗 陵寝。北元以后,该部成为蒙古六万户之一的右翼鄂尔多 斯万户,专职守护成吉思汗陵寝。达延汗即位,鄂尔多斯 部再度被黄金家族所掌控,在蒙古各部中由于负有守陵职 责因而地位显赫。清朝以后,在这里建立了伊克昭盟六个 札萨克旗,以后又扩充到七个旗,一直到近代为止。从古 至今,鄂尔多斯部的蒙古族民俗文化传统保持得较为完整 ,因此也是蒙古族历史文化传承最为系统和完整的载体部 落之一,尤其体现在成吉思汗祭祀文化上,可称作是一部 蒙古族历史百科全书。 现代的鄂尔多斯市是以旧伊克昭盟七个札萨克旗为基 础组成,形成现在的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达拉特旗、准格 尔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乌审旗、伊金霍 洛旗等一区七旗。另外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也是原鄂尔多 斯部之一。因此鄂尔多斯部蒙古族现在主要分布在鄂尔多 斯市和巴彦淖尔市南部以及乌海等周边盟市,总人数约为 20万人。 1.鄂尔多斯部名的由来 鄂尔多斯部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明代的《北虏考》 及其他一些文献中,分别被译作“阿尔秃斯”、“袄儿都 司”、“我儿都司”等。清代以后被译作“鄂尔多斯”直 至现代。在蒙汉文文献中“鄂尔多斯部”的名称出现的时 间大约是16世纪初,当时该部已开始进入黄河河套地区活 动。17世纪蒙文史籍《大黄册》记载: “猛隼之羽翼, 驾辇之护卫,善射之能者,填膺之壮士,将如山之白室, 竭诚保管者,乃为鄂尔多斯万户。”据此,鄂尔多斯部历 来英勇彪悍,是成吉思汗“八白宫”的竭诚保卫和传统祭 祀者。 “鄂尔多斯”一词为“斡耳朵”的复数形式。“斡耳 朵”一词来源于突厥语,后被蒙古人所使用,意为宫殿、 宫帐、大帐、后宫等词义。这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时期的 “斡耳朵”。成吉思汗逝世以后,在他的“斡耳朵”内供 奉着成吉思汗的英灵,后来,人们把供奉成吉思汗四位夫 人英灵的 “斡耳朵”也合并管理,通称为“八白宫”。 因不止一座“斡耳朵”就成为“鄂尔多斯”。这样管理守 护八白宫的蒙古部众逐渐发展形成部落,就以“鄂尔多斯 ”命名。 八白宫是由八座白色宫帐组成的成吉思汗祭祀堂。具 体包括:成吉思汗与孛儿帖哈屯白宫,是八白宫的核心, 供奉成吉思汗与夫人孛儿帖灵位;忽兰哈屯白宫,供奉忽 兰哈屯灵位;准格尔伊金白宫,供奉也遂哈屯与也速干哈 屯灵位,还有成吉思汗用过的两把大刀;宝日温都尔白宫 ,供奉祭天用的圣奶桶;弓箭白宫,供奉成吉思汗用过的 弓箭;吉劳白宫,供奉成吉思汗用过的金马鞍和马具;溜 圆白骏白宫,供奉成吉思汗受过禅封的神马;商更斡尔阁 白宫,是成吉思汗宫帐的文物珍藏室。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