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65.00
折扣价: 41.60
折扣购买: 西学门径
ISBN: 9787532172344
人文方面几类应读的书 百川先生: 暑中我因校事赴成都,最近回校才看到中周社转来黄 梅先生的信,提议要我开一个为获得现代公民常识所必读 的书籍目录。这很使我为难,一则我目前极忙,没有工夫 仔细斟酌;二则我所学的偏重人文方面,对于社会科学和 自然科学都是外行。读书不是一件死板的事,一个方单不 能施诸人人而有效。各人的环境、天资、修养和兴趣都不 能一笔抹杀。一个人在读书方面想有成就,明眼人的指导 固大有裨益,自己的暗中摸索有时也不可少,因为失败的 教训往往大于成功的。读者既然要求一个目录。我姑且就 我的能力所及,随便谈谈几类应读的书籍,不过要特别声 明:这是我个人的意见,只能供参考,不敢希望每个人都 依照。 第一,我以为一个人第一件应该明确的是他本国的文 化演进、社会变迁以及学术思想和文艺的成就。这并不一 定是出于执古守旧的动机。要前进必从一个基点出发,而 一个民族以往的成就即是它前进出发的基点。知道它的长 处所在和短处所在,我们才能知道哪些东西应发挥光大, 哪些应弥补改革,也才能知道它在全人类文化中占何等位 置,而我们自己如何对它有所贡献。我不是一个学历史者 ,但对于过去一切典籍,欢喜从历史的眼光去看。从前人 有“六经皆史”的说法,其实不只是六经,一切典籍所载 都可以当作史迹看。史是人类活动进展的轨迹,它的功用 在观今鉴古,继往以开来。我赞成多读中国古典和西方古 典,都是根据这个观点。每种学问都有一个渊源,知道渊 源才可以溯理流派。知道渊源固不是三五部书所可了事。 但是渊源又有渊源,我们先从最基本的着手,然后逐渐扩 充,便不至于没有根底。 回到了解中国固有文化的问题,中国向来传统教育所 着重的大政并不错。中国中心思想无疑地是儒家,而儒家 的渊源的渊源在《论语》《孟子》和“五经”。无论从思 想或是从艺术的观点看,《论语》都是一部绝妙的书,可 以终身咀嚼,学用不尽的。我从前很欢喜《世说新语》。 为的是它所写的魏晋人风度和所载的隽词妙语。近来以风 度语言的标准去看《论语》。觉得以《世说新语》较《论 语》,真是小巫见大巫。《孟子》比较是耍偏锋,露棱角 ,但是说理文之犀利痛快,明白晓畅,后来却没有人能赶 得上。“五经”之中,流品不齐,《书经》是最古的政治 史料,《易经》是最古的解释自然的企图,《诗经》为中 国纯文学之祖,《春秋》为中国编年史之祖,《礼记》较 晚出,内容颇驳杂,但是儒家思想见于此经者反比他经为 多,其中如《檀弓》《学记》《乐记》《儒行》《礼运》 《大学》《中庸》诸篇,妙文至理,是任何读书人不应放 过的。诸子之中,老庄荀墨家最重要,次可略览《韩非子 》《列子》《淮南子》及《吕氏春秋》。读先秦典籍不可 不略通文字训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最便于初学, 王引之的《经传释词》颇有科学条理,亦可看。要明白中 国思想演进。佛典及宋元明理学都不可忽略,可惜我对此 毫无研究,不敢多舌。我只能说,在佛典中我很爱读《六 祖坛经》和《楞严经》,这也许是文人积习。在理学书籍 中我觉得《近思录》和《传习录》很简便。史籍最浩繁, 一般人可选读前四史,全读《资治通鉴》,遇重大事件翻 阅《通鉴纪事本末》,遇重大问题翻阅《三通》。治一切 学问都不可不明白史的背景,可惜我们至今没有一部完善 的通俗的通史,近人张荫麟钱穆诸君所编的各有特见,但 都只能算是草创。文艺方面除着《楚辞》及陶杜诸集外, 一般人可从选本入手。选本甚多,选者各有偏重,难得尽 满人意。梁以前作品具见于《昭明文选》,这是选学之祖 ,诗文兼收,为治辞章者所必读。后来选本比较适用的, 文推姚姬传的《古文辞类纂》;诗推王渔洋的《古今诗选 》,王壬秋的《八代诗选》,沈归愚的《古诗源》和《唐 宋诗醇》,曾国藩的《十八家诗钞》;词推《花间集》, 张惠言《词选》和朱疆邨的《宋词三百首》。曲读《西厢 记》《琵琶记》《桃花扇》及其他数种;小说读《水浒》 《红楼梦》及其他数种,对于一般人也就可知其梗概了。 在现代,一个人如果只读中国书,他的见解难免偏狭 固陋,而且就是中国书也不一定能读得好。学术和其他事 物一样,必以比较见优劣。必得新刺激才可产生新生命。 读书人最低限度须通一个外国文,从翻译中窥外人文物思 想,总难免隔靴搔痒,尤其是在现在我们的译品太少,而 且大半不很可靠。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