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节气(精)

人生的节气(精)
作者: 季红真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人生的节气(精)
ISBN: 9787301301692

作者简介

  季红真,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传记文学作家。1955 年生于浙江丽水,先后毕业于吉林大学、北京大学,文学硕士,现为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教授。著有文学评论集《文明与愚昧的冲突》等六种、《浮尘漂流记》等各体散文四种、《呼兰河的女儿——萧红全传》等文学传记两种,另有长篇小说、译著及编著十余种。获当代文学研究会颁发“1988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奖”、首届“萧红研究奖”等奖项。

内容简介

一 捕鱼和狩猎一样,大概是人类*早的生产方式,创造 出*古老的文明。在中国至少可以上溯到六千年以前的良 渚文化,出土的玉器、陶器上都有鱼形的纹饰。道家信仰 中的太极图,是以黑白相交的两条变形鱼来概括对于宇宙 的基本看法。西南少数民族的铜鼓铭文中,也有不少鱼的 图案。特别有意思的是,断发文身的人竞渡的场面。他们 驾的龙舟很小,而鱼却很大,在散点透视的平面构图中, 船仿佛是在鱼群中穿行。而且,就是在生态环保的意识普 及**的**,越来越严格的禁止使打猎几乎成为犯罪行 为,而基本退出人类的生产范围,捕鱼的活动却一直延续 下来。尽管工具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是人类 重要的活动内容。可以说捕鱼是人类贯穿古今的一项重要 生产方式,和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无论中外 ,各种各样的文学艺术多取材于捕鱼。已故的中国名作家 汪曾祺,在《故乡人》中,有一篇即是《打鱼的》,详细 地记载了故乡捕鱼的方法。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经 典的叙述,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名扬**。那个独自 架着一只小船在海里捕鱼的老人,紧紧抓牢绳索,与风暴 和鲨鱼搏斗,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虽然*终得到的只是 一条鱼骨,但生存的顽强却寄托了现代人对于生命价值的 独特理解。据说故事是海明威听来的,但关于捕鱼的大量 细节却好像出自行家里手。始知人可以独自驾船在海里捕 鱼,我也是得自海明威的著作。 在中国古代,捕鱼的知识**丰富,保留在大量的古 汉语词汇中。比如捕鱼的工具,*通常是用网,《诗经· 新台》有“渔网之设,鸿则离之”。而且,至今仍然如此 。记得幼年的时候,院子里的小伙伴儿经常玩儿的一个游 戏就是模仿用网打鱼的情景。两个大一点的孩子高举着搭 起来的手,象征着渔网。一群小孩子后面的拉着前一个人 的衣服后摆,转着圈鱼贯着从“渔网”下钻过去。所有的 人齐声唱着一首歌谣:“一网不捞鱼,两网去赶集,三网 捞一条小尾巴鱼。”“小尾巴”一词可以任意地无穷反复 ,全凭“渔网”的好恶。歌谣完结的时候,两个大孩子的 手臂落下来,被扣住的那个孩子就是落网的鱼。游戏重新 开始,虽然简单却有不尽的乐趣。由此也可以看出,用网 打鱼的活动反映在民间文化的形态中。不仅如此,中国古 代对于渔网有着详细的分类,大的渔网称“罛”,小的渔 网叫“罜?”,用竹竿支架的渔网为“罾”,捕捉小鱼的细 眼网名“罭”,兼能捕鸟的网是“罨”,“罟”则是所有 网的总称。由用网捕鱼的基本方法推及其他,所有捕鱼的 方法几乎都有相关的语义联想。古代的网大概是用麻或丝 的绳编织的,但是一些用竹子做的渔具也用相同的偏旁, 比如“罩”*原始的语义是捕鱼的竹笼。不仅如此,其他 的捕鱼方法也都冠以同一个字头。比如,“罧”是积柴在 水中取鱼,先将柴*放入水底,然后敲击船帮,鱼因恐惧 而钻进水下的柴*中,然后捞取柴*得到藏在里面的鱼。 这种捕鱼的方法大概已经失传,我走过很多地方也没有遇 到过。又比如“□(无此字)”,《辞海》里说明是古代 夹鱼的工具,但是如何夹则没有说明。“□(无此字)” 一部人生的节气,一幅时代发展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