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夫散文(中华散文珍藏版)

陆文夫散文(中华散文珍藏版)
作者: 陆文夫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1.20
折扣购买: 陆文夫散文(中华散文珍藏版)
ISBN: 9787020110179

作者简介

陆文夫(1928—2005),江苏泰兴人。1948年毕业于苏州中学。同年参加革命。曾任中国作协副**、江苏省作协**等职。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发表《小巷深处》一举成名。著有《美食家》《享福》《小巷深处》《小贩世家》等中短篇小说,文论集《小说门外谈》以及大量的散文。作品被翻译成英、法、*等语言,畅销海外。

内容简介

我们在*桥头挤了一年,学校和***当局多次 交涉,要收回三元坊的校舍,大概是当局同意了,就 是***的伤兵赖着不肯走。***的伤兵是很厉害 的,看戏不买票,乘车不给钱,开口便是老子抗战八 年,动不动便大打出手,没人敢惹他们。突然有** ,*桥头苏高中正方形的*场上高中部的学生紧急集 合,校长宣布,要到三元坊去驱逐伤兵,“收复失地 ”,除女生和身体弱小者外,高中部的学生全部出动 ,实际上是到三元坊去和伤兵干仗。学生们个个兴高 采烈、摩拳擦掌,有人带了棍棒,有人拾了几块砖头 ,几百人排队涌出校门,跑步奔三元坊而去! 占据三元坊校舍的伤兵其实没有多少,事先听到 了风声,又见来了这么多的“丘九”(那时人称国民 *的兵为丘八,学生好像比兵还难对付,故名之曰丘 九),眼看形势不妙,便从道山亭的后面翻越围墙落 荒而走。校方立即把高中部全部搬到三元坊,并派学 生轮流在高处瞭望,防止伤兵重新人侵。 当年的三元坊是一条小弄堂,仅仅能容两辆人力 车交叉而过,而且路面坑洼,一下雨便是个大水塘。 教学区在路西,就是现在的主楼,另外还有一座“立 达楼”,一座“审美楼”。据说审美楼曾经是陈列美 术作品和手工劳作的地方,这两座砖木结构的楼我见 到时已摇摇欲坠,后来也修葺过,作过教室,现在都 拆除了。另外还利用于乙庙的一座殿,改作大礼堂和 饭堂。宿舍区都在路东,一直延伸到沧浪亭的对面。 这下子我们进出校门便自由了,可以借口回宿舍取物 而到三元坊口买包花生米,或者是到沧浪亭去兜兜。 那时的学生*关心的有三件事,一是考试,二是 伙食,三是毕业后的出路。考试*要命,期中考试叫 小考,学期结束叫大考。大考简直是一场大难,逢到 大考厨工都要少淘点米,学生们吃不下饭了,*场上 也没有声音了,每个人都想找个僻静的角落去背笔记 。那时候的道山亭是个很理想的复习功课的场所,山 上有树木荒*,山脚下的水塘边长满了红蓼与芦苇。 我们都欢喜在芦苇丛中做个窝,躺在那里复习。一场 大考下来,人像脱了一层皮。时至**,我晚上还会 做一种噩梦,梦见进入考场以后,满纸的数学题一条 也不会,急得惊醒过来,可见当年对考试的印象是极 其深刻的。 虽然说苏高中的学生死读书,不大关心政治,但 是你不关心政治,政治却要来“关心”你。抗*战争 胜利以后,****益*败,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这自然就影响到学生的吃饭问题。学校里的伙食,是 由校外的商人承包的,一个包饭商简直是个饮食公司 ,能包几个学校,几千人的伙食。我记得,那时候的 伙食费好像是每月交五斗米钱。早晨喝稀饭,到了第 三节课人人饿得饥肠雷鸣。中午是四菜一汤,名字好 听,实际上是一扫便光。所以每桌都有个桌长,先由 桌长在菜碗边上敲一下,然后大家便一拥而上,否则 吃到第二碗饭时就只能白吞了。女生和男生不同席, 因为她们不大会抢。饭堂便是礼堂,方桌子分行排开 ,没有凳子,都站着吃。这么多人,临时进餐,实在 不好对付,所以那时候许多学校都流行一首打油诗: “饭来菜不至,菜来饭已空;可怜饭与菜,何曰得相 逢!”当时物价飞涨,老板为了赚钱,米里面有沙子 ,发霉变质(粮商的变质大米都向学校里倾销),伙食 情况每况愈下。每个学期为了伙食都要闹点儿小风潮 。小闹是针对校方和承包商,大闹便针对***(反 饥饿运动)。苏高中的学生没有大闹过,小闹年年有 ,中闹也有过一次。所谓小闹大多是在夏天,大家相 约多吃一碗饭,结果饭不够了,闹着要厨房里再烧, 烧好了便一哄而散,饭只好馊掉。承包商很熟悉这种 把戏,第二天便加个菜,或者是“逢犒”时肉片加厚 点(每星期吃两次肉,每次一薄片,叫逢犒)。 P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