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央编译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3.10
折扣购买: 跟鲁迅学骨气(中华经典藏书)
ISBN: 9787511723956
李千,男,毕业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字功底扎实,对历史、文学等学科尤为喜爱。长期进行网络文学的创作,专职图书的编辑与策划,擅长撰写人物传记、纪实性文学等。主要代表作有:《道德模范焦裕禄》、《革命先烈***》、《中国历代诗词名句鉴赏大辞典》等系列图书。
人生需要永不言败的信念和勇气,但并不是所有 的不屈不挠和坚定不移,*终都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因为不是所有人的努力方式都是对的。既然这种方式 不一定**行得通,我们却还要一条道走到黑,这显 然不是明智之举。此时的你,应该学会适时地变通, 去选择一条*为合理可行的路,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1904年9月,心揣着学医梦想的鲁迅来到了*本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在这所学校里,鲁迅认识了 很多老师,听到了许多以前闻所未闻的知识,当然他 也免不了要遭**本学生的无端侮辱。一次偶然的事 件,让鲁迅学医的志向发生了改变,*终让他放弃了 学医的念头。那是入学后的第二年的医学课上,班级 开始学习细菌学这门课程。老师用一种德国式的教育 方法,通过原版幻灯片来显示细菌的形状和活动情况 。这位留德医学博士喜欢在讲完了课,还没有下课的 时候,给学生们放映一些实事电影。当时*本和俄国 的战争刚刚结束,屏幕中大都是*本战胜俄国的镜头 。 有一次,鲁迅看到了一个奇异的片段:*本和俄 国的战争是在中国进行的,为的是争夺中国的领土, 但是偏偏有中国人为俄国人做侦探。**抓住了一个 中国人,认为他是俄国间谍,要*毙他。当时刑场四 周有不少中国人在围观,但是看到那名中国人被斩, 周围的中国人竟然麻木、无动于衷。此时,教室里有 的*本学生狂呼“万岁”,还有的斜着眼睛看着鲁迅 ,议论说:“看看中国人这样子,中国一定会灭亡。 ”面对此情此景,鲁迅浑身像被火烧了一样,再也坐 不住了,他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本人投 去两道威严的目光,接着夹起书本愤然地走出了教室 。 鲁迅被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心中燃起了愤怒、屈 辱、悲痛的火焰。写过《自题小像》、《斯巴达之魂 》,立志“血荐轩辕”的鲁迅岂能忍**本学生的嘲 弄,岂能忍*民族尊严被践踏,岂能忍*同胞流血时 无动于衷的麻木!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 木不仁的看客,这些场景一一在鲁迅脑海闪过,这些 无形的利刃,终于**割断了他“医学救国”的信念 。他清醒的意识到,中国人的思想若不能觉悟,即使 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多了一些毫无意义的示众材 料和看客。没有什么病痛比精神麻木*可怕的了。鲁 迅突然意识到,现在的中国*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 神面貌.医治同胞的灵魂。只有精神,才能让沉睡的 祖国惊醒过来。 鲁迅*终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文学艺术作为 斗争的**,唤醒麻木的中国老百姓。他跟藤野先生 告别之后,带着爱,带着悲愤,离开了仙台,到了东 京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 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做**,写出了《呐喊》、《狂 人*记》等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 唤醒了无数中华儿女,将他们联合起来,同反动派进 行英勇的斗争。直到生命的*后一刻,他仍然夜以继 *地写作。 变通需要有“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魄力。因为 变通意味着放弃一些东西,需要面对各种压力,或来 自社会,或来自世俗。鲁迅能做到“弃医从文”** 不容易,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实业救国”,中国 留学生在国外主要学习开矿、经济、法律、医学等, 基本上没有人涉足文学。然而鲁迅在学习中却发现, 即便自己学到了高明的医术,所救治的也只能是人的 肉体,并不能唤醒人们麻木的灵魂。当他意识到无论 怎样努力,都不能达到济世救国的理想时,他毅然地 选择了从文。这并不是说他放弃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而是放弃了不能达到目标的努力方式。鲁迅放弃了“ 医学救国”,选择了“文学艺术救国”。这让他*终 成为了*人尊重的文学家。 P84-P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