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要:上古至春秋时期

中国古代史要:上古至春秋时期
作者: 冈崎文夫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20
折扣购买: 中国古代史要:上古至春秋时期
ISBN: 9787547324097

作者简介

冈崎文夫(1888—1950),日本历史学家,京都学派代表人物,师从内藤湖南,专攻中国古代史。1912年考入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史学科。1917年博士研究生课程毕业。1919年来到中国留学。回国后于东北帝国大学开设东洋史学讲座。1926年任东北帝国大学教授。1949年正式退休。1950年逝世,死后获得日本政府追赠的正四位勋二等瑞宝勋章。主要著作有《魏晋南北朝通史》《南北朝的社会经济制度》《司马迁》等。

内容简介

中国文明的诞生 中国古代存在两则与水有关的传说,即洪水和淫水。正如亨利·马伯乐所述,将两则传说区分开来是比较科学的。其中,洪水传说最早可追溯至《尸子》。据其记载,在龙门未辟、吕梁未凿之时,黄河于孟门山逆势而上,丘陵及高阜毁灭殆尽,是为洪水。有注释指出,龙门及吕梁均位于今陕西韩城附近的隘口处。吕梁的地理位置,在王国维所著《观堂集林·卷十八·郘钟跋》中亦有佐证。自今韩城附近的隘口处,黄河逆势而上,经孟门倾泻而出,形成支流。孟门则位于今河南辉县附近的太行山脉的白陉古道。那么据《尸子》记载的传说,黄河曾流经山西汾水流域,横断太行山脉,自河南怀庆平原流出。水流湍急,途经之处,丘陵高阜尽毁。《山海经》记载: 其(和山)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九都。 《穆天子传》记载: 升于盟门九河之隥。 这里的“河之九都”与“九河之隥”是同一所指,一般认为,指的是今河南省孟县、温县一带。那么,黄河便是经由孟门隘口处溢至怀庆平原,形成了九河之隥(渚)。由此可见,古传说中的黄河流经山西地域至河南平原。 区别于洪水传说,《淮南子》记载了淫水的传说。大致内容如下:很久以前,天崩地裂之时,烈火燎原,大水泛滥。猛兽啃咬良民,鸷鸟掠食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断巨鳌之足而立四极,杀黑龙济冀州,积芦灰止淫水。自那以后,苍天补好了,淫水干涸,冀州也一片太平。有注释指出,所谓淫水是指平地中涌出的水,而冀州则是指中原。通过堆积芦灰去阻止淫水,方能使中原安定。马伯乐认为女娲传说诞生于山东一带。而胡渭认为尸子是晋人,所以洪水传说有可能诞生于山西一带。《孟子》将洪水及淫水两则传说融合成一个故事。《孟子·滕文公》中有两处同类型的记叙。其中提到,在尧的时代,河流逆行于中原,泛滥成灾,蛇龙之辈频出,民众居无定所,居于地势低处者筑巢,居于地势高处者筑穴。其后禹掘地,引水入海,驱赶蛇龙之辈于菹泽。水流地上穿行,形成江淮河汉。人们从此免受洪灾侵袭,也无须担心鸟兽吃人,安稳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下去。洪水传说与淫水传说合二为一,成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淫水传说主要讲述了恶水覆盖地面,导致飞禽走兽四处游荡,危害人间的故事。而洪水传说则主要向我们传递大自然的可怕之处,讲述洪水如猛兽一般,将周遭一切破坏殆尽的故事。这与世界范围内的洪水传说是否有关联,我们且按下不表。单论中国地区,学者认为,比起洪水,河水聚集的山东一带所产生的淫水才是百姓最大的敌人;而从山西到九河溢出的河北一带,则更能感受到洪水泛滥带来的恐惧。综上,我认为,在远古时代,受自然条件限制,两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和传说。 同时,这也可以证明,黄河流经龙门及吕梁之后才成为中原之河。这个说法在《尚书·禹贡》中也可考证。在流经山西和河南之间的狭窄地带时,黄河带来的灾害并不严重。其后,在一次改道中流向北边平原,黄河随即变为南北走向。概言之,黄河泛滥的区域,北起今天津,南至夺淮后汇入的洪泽湖,和如今水路并无二致。然而至少到汉朝时为止,黄河还未南流。汉朝学者所考证的旧黄河流域大致是北起天津,南至山东德州。我们认为,以前的黄河主要流经河南、山东、河北等地,而河南的部分地区到山东一带实则为济水流域。《尚书·禹贡》中关于兖水的内容如下: 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澭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 意思是说,黄河和济水之间是兖州。黄河在此处状态稳定,雷夏泽无水患,澭水和沮水在此汇流。栽种桑树的地方开始养蚕,人们从丘陵搬到平地上居住。文中对洪水进行描述时,并未强调人们对洪水的恐惧,而是着重描绘洪水退去之后所诞生的文明。我们很难认为这则材料只是在讲述洪水传说,而是更倾向于认为它主要讲述的是山东一带的淫水传说。也就是说,兖州被水覆盖,形成一片湿地。济水与河南东部荥泽等地的大小河流汇集,到了山东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水泽地带,然后在山东北部汇入大海。河流流速和缓,所经之处形成许多洲,十分适合人类居住。中国古代文明大约就是起源于这里。 目前,学界非常重视中国北部的黄土层这一地理条件。这种黄土在培育农作物方面具备优质条件。学者们倾向于以此来了解中国的农耕文明。中国北部的气候环境十分严峻,夏季酷热,冬季会有夹杂着早春的沙尘的寒风扑面而来,土地都会被冻结。从交通方面来看,冬季的严寒导致各大水系结冰,冬去春来之时,水中会有许多浮冰,不利于通航。天气转暖时,各处水位暴涨。一年之中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无法利用水资源。对中国的农耕生活而言,最大的障碍就是水位暴涨。尤其是山西、河北一带,深受其害。《周礼》中记载的沟洫之法正是为了预防这种灾害而构想的。在山东一带,情况又与此稍有不同。这里地势低而潮湿,芦苇生长茂盛,栖息着无数飞禽走兽。这里的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如何科学排放灌溉水乃重中之重。因此,程瑶田才将用于原田地区的沟洫之法与用于下湿地区的潴法区分开来。他认为,原田地区主要顺应自然的水路即可,而下湿地区需要人类主动去争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中国文明正是发祥于下湿地区,随后渐渐发展到开垦后的原田地区。 ☆不拘一格的写作思路 不像其他历史学家一样平铺直叙,作者开篇讲述了水与中国上古史的不解之缘。“中国古代存在两则与水有关的传说,即洪水和淫水。”接下来,作者就从“洪水的传说”和“淫水的传说”出发,剖析《山海经》《穆天子传》《淮南子》《孟子》等文献的记载,洞察神话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对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传说给出科学的解读,对黄河、黄土、水火元素与华夏文明的出现、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不容置疑的诠释。 ☆言之有据的大家风范 作者冈崎文夫是内藤湖南的高徒,其考据能力和水平深受内藤湖南的称赞,这也是京都学派功力深厚的集中体现。作者绝不信笔漫谈,像小说家一样让历史充满传奇,而是坚守学术规范,让历史上的传奇获得科学的溯源。比如“甲骨文中殷朝历史”一章,他既不单纯解读高深的“甲骨文”,也不单纯引用无根的中国古代文献,而是将二者相互对照、印证,即将王国维的甲骨文研究成果与《山海经·海外北经》《竹书纪年》《楚辞·天问》《史记·殷本纪》等文献相互对照、印证,得出焕然一新的结论。 ☆不落窠臼的治史精神 作者实事求是,以信为第一要务,但绝不回避争议,甚至将不同学者的争议一一列出。比如“宣王中兴”一章,“(周宣王)通常情况下被认为是一位明君,但《国语》等文献中也常提到他是一位暴君”。这是首要的争议。那么宣王到底是“明君”还是“暴君”?作者摆出了大学者崔述的观点,“就像梁武帝、唐玄宗一样,(周宣王)最初也是贤明君主,之后渐渐变成了独裁的专政者”。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认为“这样的说明还是略显单薄”。接着,作者进行了依据充分、结论客观的论述:“研究宣王中兴这段历史时,学者常选用《诗经》作为参考文献,但《诗经》中其实也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辅佐周宣王完成中兴大业的尹吉甫和太师皇父,有的篇章中大肆赞美其丰功伟业,而有的篇章却说他们是误国奸佞。有注释者认为,宣王时期的尹氏和皇父跟下一个时期的尹氏和皇父不是指同一个人,又因当时官职世袭之风盛行,所以可能是父子或者其他关系较亲近的人。我们很难想象,周宣王时期的大功臣之子到了下一个时期就变成了危害王朝的败类。不过,就如周宣王本身是明君,其子周幽王却是让西周走向毁灭的元凶一样,所谓宣王中兴,不过是昙花一现,西周最终还是难逃灭亡的命运”。 ☆日本京都学派经典作品 谈起日本汉学界,是无法避开至今产生影响的京都学派的。京都学派的影响力波及整个世界汉学界,对我国史学界的影响也不小。本书是京都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冈崎文夫的代表作品,初版就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日语版多次再版,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汉学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