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祖先(一个家族的千年故事)
ISBN: 9787550284296
秦家骢(Frank Ching),1940年12月13日生于香港,后移民美国。毕业于纽约福特汉姆大学英国文学系,后入纽约大学哲学研究所就读。1970年入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学习。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他在《纽约时报》国外新闻部任中国地区专家。1979年,受《华尔街日报》派遣,在北京建立办事处,成为最早一批报道新中国的美国记者之一。1983年,他辞去职务,从事家族史写作,历时五年完成。现居于香港。
第二十四章我的祖父:知县秦国均 兼祧本宗,捐赀入仕 在秦缃业修辑的宗谱里,有关于我祖父的记载,如下:国均,文锦(秦松期曾孙)元(玄)孙,凤梧子(有误,应为凤梧孙或炳彪子)。字鹿萍,太学生,候选①从九品。生咸丰壬子(即咸丰二年,1852年)十二月初七。聘裘氏,浙江候补同知裘云栋女,生咸丰辛亥(即咸丰元年,1851年)二月初八。 修辑宗谱时(即 1873年,同治十二年),我祖父已经订婚,但尚未娶亲,未婚妻比他大一岁。当时他已经捐了个监生,即太学生,相当于秀才,有资格参加乡试。此外,他还是从九品候补,属于最低等的政府官员,地位仅仅高于书办、胥吏、差役等不在官制之内的职员。 我的曾祖父秦炳彪也曾捐了功名,在浙江宣平县当过县丞。不过,他三十四岁就去世了,留下寡妻和七岁的国均。国均的三个哥哥福均、三宝、四宝都在幼年夭折了。 我的曾祖母朱氏带着稚龄的儿子去到西安,投靠她的兄弟生活。可几年之后,她也与世长辞了。国均最亲的、还健在的父系亲人,只剩下也在浙江担任地方官的伯父秦炳宿。但是没过多久,炳宿和夫人邹氏相继病故。由于他们没有孩子,十几岁的国均便成为他父亲和伯父留下的唯一后嗣,担负着承继两家香火的责任。 国均不到二十岁就参加了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军队。当时这支军队正在镇压西北回族的叛乱。关于国均这一段早年生活的详情,几乎没有什么文字记载,不过根据家族内部的口头传言,我祖父曾在左宗棠麾下最有名的两位军官刘松山和刘锦棠(二人为叔侄)的手下效力,并且可能参与了后勤工作,确保军队的给养供应。 同治十年(1871)正月,叛军领袖马化龙战败后被磔死。随着西北战事结束,祖父捐了个监生,准备步入仕途。事实上,买这个功名和捐其他官职相比花钱并不多,大约是一百两银子,但国均分两次才付清,后一次是在 1889年(光绪十五年)。监生的身份使他有了当官的资格,但是为了进入候补官员的名单,他不得不花费比捐监生多得多的银两,才能出现在名单的最底层。对一个候补官员而言,往往要等许多年才能慢慢移到补缺名单的前头,要补上还得有职位出缺。到 19世纪末,绝大多数低级官员都是通过捐纳而不是科举得到他们的职位的。这个办法给清廷开辟了相当可观的财源。 志在四方轻别离 第二十四章 我的祖父:知县秦国均 兼祧本宗,捐赀入仕 在秦缃业修辑的宗谱里,有关于我祖父的记载, 如下:国均,文锦(秦松期曾孙)元(玄)孙,凤梧子( 有误,应为凤梧孙或炳彪子)。字鹿萍,太学生,候 选从九品。生咸丰壬子(即咸丰二年,1852年)十二月 初七。聘裘氏,浙江候补同知裘云栋女,生咸丰辛亥 (即咸丰元年,1851年)二月初八。 修辑宗谱时(即1873年,同治十二年),我祖父已 经订婚,但尚未娶亲,未婚妻比他大一岁。当时他已 经捐了个监生,即太学生,相当于秀才,有资格参加 乡试。此外,他还是从九品候补,属于最低等的政府 官员,地位仅仅高于书办、胥吏、差役等不在官制之 内的职员。 我的曾祖父秦炳彪也曾捐了功名,在浙江宣平县 当过县丞。不过,他三十四岁就去世了,留下寡妻和 七岁的国均。国均的三个哥哥福均、三宝、四宝都在 幼年夭折了。 我的曾祖母朱氏带着稚龄的儿子去到西安,投靠 她的兄弟生活。可几年之后,她也与世长辞了。国均 最亲的、还健在的父系亲人,只剩下也在浙江担任地 方官的伯父秦炳宿。但是没过多久,炳宿和夫人邹氏 相继病故。由于他们没有孩子,十几岁的国均便成为 他父亲和伯父留下的唯一后嗣,担负着承继两家香火 的责任。 国均不到二十岁就参加了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军队 。当时这支军队正在镇压西北回族的叛乱。关于国均 这一段早年生活的详情,几乎没有什么文字记载,不 过根据家族内部的口头传言,我祖父曾在左宗棠麾下 最有名的两位军官刘松山和刘锦棠(二人为叔侄)的手 下效力,并且可能参与了后勤工作,确保军队的给养 供应。 同治十年(1871)正月,叛军领袖马化龙战败后被 磔死。随着西北战事结束,祖父捐了个监生,准备步 入仕途。事实上,买这个功名和捐其他官职相比花钱 并不多,大约是一百两银子,但国均分两次才付清, 后一次是在1889年(光绪十五年)。监生的身份使他有 了当官的资格,但是为了进入候补官员的名单,他不 得不花费比捐监生多得多的银两,才能出现在名单的 最底层。对一个候补官员而言,往往要等许多年才能 慢慢移到补缺名单的前头,要补上还得有职位出缺。 到19世纪末,绝大多数低级官员都是通过捐纳而不是 科举得到他们的职位的。这个办法给清廷开辟了相当 可观的财源。 志在四方轻别离 祖父成为官宦阶层的一员后,便到浙江迎娶他的 未婚妻裘凌仙。她的父亲裘云栋是个读书人,曾在浙 江省会杭州府担任通判。据说婚礼举行之前,比秦家 有钱的女家曾嘱咐到祖父家中筹办喜事的仆人,让他 们用手摸一摸新房里叠起来的被子。如果是光滑的, 说明被子是绸缎做的;如果是粗糙的,那就是棉布做 的。仆人回去后,向主人报告被面是光滑的。祖父的 婚礼是由其族祖秦缃业主持的,缃业当时正第二次出 任署盐运使。 1872年(同治十一年),祖父母的第一胎孩子降生 ,是个女儿。他们一共生了五女二子,长子秦联元过 继给伯父炳宿家,次子秦联奎则继承自家的香火。秦 联奎就是我的父亲。 婚后不久,祖父就发现他的妻子是个才女。祖母 与当时的一般女子不同,从小跟着自己的父亲读书, 博学多闻。她十三岁就能作诗,十五岁就能著文,到 十八岁时已经饱读经史。祖母因擅长诗文而为人所知 ,她的文采远远胜过其丈夫,曾代替他写诗赠给他的 朋友。在当时,朋友之间互相赠诗是一种风尚。此外 ,祖母还长于武术,曾教过她的儿子张弓舞剑。 祖父在婚后的十年里具体做了什么并不是很清楚 。从祖母所著的《明秋馆诗集》(裘凌仙自号“明秋 馆主人”)来看,祖父经常离家外出,行踪多在东北 和西北。可能他又加入了左宗棠的部队,参与了1875 年至1877年(光绪元年至三年)收复新疆(除伊犁)的斗 争。不过,尽管他们长时间分居两地,但还是每隔两 三年就有一个孩子。 1880年(光绪六年),二十九岁的秦国均成为候补 县丞,需要在浙江收集漕粮,然后经海路运往京师。 这些漕粮非常重要,因为其中不但有供应北京城及郊 区百姓食用的稻米,还有专门供应宫里的贡米。由于 任务完成得好,祖父在1882年(光绪八年)年中受到嘉 奖,得到了一个晋升的许诺:一旦他补上县丞,就能 享受知县的待遇。这是清末常见的一种奖赏,表面上 看来是升官,但是暂时并不增加朝廷的支出。 虽然海上航行辛苦,但是祖父显然很喜欢旅行。 他在北方逗留了许久,直到年底还待在山东。当时带 着孩子留在浙江的祖母写了下面这首诗,诗名为《壬 午岁暮(一年将尽)外子有山左之行口占(随口成文)以 送》: 频催腊鼓②岁将阑(残尽),未听骊歌泪已干。 异地风霜宜自卫,故园松菊待君看。 请缨有志相期得,戛(敲击)釜无烦欲度难。 珍重不须回首望,雄心至此也应酸。 次年,祖父到了陕西,也许是为了探望幼时曾在 一起生活的他母亲那边的亲戚。祖父喜欢吹箫,骑马 时总随身带着一管铁箫,有时也用它来驱赶恶狼。事 实上,他称自己为“铁箫道人”,祖母在写他的诗里 也用过这个号。 由于祖父的旅行癖,抚育子女的责任便落到了祖 母一人身上。家里缺钱时,她就自己纺线来补贴家用 ,当时有很多女人都这样做。不过,跟别的女人不同 ,祖母还成了一名相当于今天的自由撰稿人。她用笔 名掩藏自己的性别,给杭州的著名书院“诂经精舍” (阮元创建的一所官办书院)所出的文集撰写时事论文 。晚上她教孩子们读唐诗,给他们念古文。因为寂寞 和忧伤,她经常夜不成寐。 P420-423 <p>本书作者秦家骢从他的33 世祖、出生在1049 年的秦观开始,叙述秦家历代祖先的生平,一直写到1959 年他父亲去世。同时,以秦氏先祖的个人命运为线索,串联起这九百多年间家族的变迁和国家的兴衰。既是一部隽永有趣的家族小历史,又是一部恢弘壮阔的中国大历史。</p><p>除了大量历史事件,本书还涉及中国古代至近现代的政治、军事、法律、经济、文化、习俗的诸多方面,包括官制、兵制、赋税、科考、诗词、戏曲、服饰、建筑、婚丧,乃至扶乩、测字之事。具有极高的知识性、趣味性与历史意义。</p><p>此次重版的中文简体版不仅核实、补充、修订了相关史料,重新梳理了译文,还提供了32页近60张图片。此外,为了降低读者阅读上的困难,本书对文言文字词、典故和相关历史事件的背景等做了注释。</p><p> </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