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欧洲的匈奴(从大青山到阿尔卑斯)/消失的帝国

挺进欧洲的匈奴(从大青山到阿尔卑斯)/消失的帝国
作者: 张金奎//罗三洋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3.10
折扣购买: 挺进欧洲的匈奴(从大青山到阿尔卑斯)/消失的帝国
ISBN: 978750784956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朔漠黑暴:来 自高原的冲击波 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 原本默默无闻的匈奴人突 然进入华夏人的视野,蒙 古高原上发祥出来的一支 游牧民族,以异乎寻常的 速度开始对东方和西方世 界发起猛烈;中击。 匈奴人的出现,是游 牧文明对农业文明的第一 次深犁。 一、中亚高原:人类 文明发展的原动力区 中亚高原的地理、气 候特点,构成了它的优势 。沿着这条横贯东西的绿 色草原地带,向西可以打 击欧洲,向东可以直指东 北亚,向北可以越过白令 海峡进入美洲,向南可以 进攻伊朗、印度;东南则 对黄河、长江流域构成巨 大威胁。在这里的游牧民 族往往速兴速亡,在崛起 之后就向南或向西掀起黑 色风暴,刮起一次次的飓 风。这种强迫性的动力, 不断地把人类推向更高的 境界。 英国学者迈金德为此 请求沉迷于“欧洲中心论” 的人们“暂时地把欧洲和 欧洲的历史看作隶属于亚 洲和亚洲的历史,因为在 非常现实的意义上说,欧 洲文明是反对亚洲人入侵 的长期斗争的结果”。 无边无际的草原,用 绿色的舌尖舔吻着蓝天的 胸膛。“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祥 和气氛掩饰不住瑟瑟秋风 吹临后的肃杀之气。草原 有博大的胸怀,有开阔的 视野、温馨的空气、明媚 的阳光。当你看到一只雄 鹰振奋双翼、搏击长空之 时,当你眼前掠过一匹嘶 鸣的战马,拖着长长的尾 巴消失在绿色和蓝色之间 时,你一定会渴望变成一 匹烈马,去感受大自然内 在的节奏。那是一个令人 神往的所在,因为它的勃 勃生机;那又是一个令人 想仓皇躲避的世界,因为 它有暴风骤雪。在漫长严 冬有几十度的昼夜温差, 因为它满目疮痍。 在亚欧大陆的腹地, 大约从东经30度到120度 、北纬35度到50度之间 ,从黑海向东,跨过乌拉 尔山、帕米尔高原、蒙古 高原,一直到大兴安岭, 就有这么一块总面积不下 千万平方公里的空间,那 里自古以来一直是游牧民 族的乐土。在这一广阔的 地理区域内,由于远离海 洋,所以气候非常干燥, 降水很少,昼夜温差、季 节温差很大,是典型的大 陆性气候地带;其环境十 分恶劣,森林稀少,基本 是干旱的草原。自然条件 给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只提 供了一种选择,即必须经 常移动,靠一块草地是无 法长久活下去的。为了生 存,他们逐水草而居,把 整个草原当成自己的家, 把整个草原作为生存的竞 技场。可就是这片乍看起 来并不太适合人类生存的 区域,恰恰对人类历史的 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 用。 在亚洲的北部地区, 蒙古高原以其平均海拔 i000米以上的高度显示着 它的雄姿。阿勒泰山脉是 它的西端,它宛若游龙拥 向东南,直到与所谓的戈 壁“瀚海”衔接。向东则是 杭爱山和肯特山,直至最 东端的大兴安岭。与其他 中亚腹地地区不同,蒙古 高原总体上比较平缓,几 座大山也并不陡峭,除了 零星点缀着腾格里、巴丹 吉林、毛乌素等几片沙漠 外,这里分布着大片可供 利用的牧场和小片森林。 在高原南端,阴山山脉成 为天然的屏障。这片相对 平缓又封闭的空间给了游 牧民族充分活动的场所。 这里是游牧民族最活跃的 地带,是绝大多数对中国 乃至世界产生过强烈影响 的马背民族诞生的地方。 不论是匈奴、突厥,还是 后来的契丹,都曾占据过 这块土地,建立起自己的 草原帝国。 阴山以南历来是汉民 族农耕文化的地盘。不幸 的是,糟糕的气候总是给 游牧民族带来无尽的灾难 ,特别是旱灾和白灾(雪 灾),对马、牛、羊的生 存构成巨大威胁。一旦遭 灾,游牧民族只好南下, 到定居生活的邻居那里寻 求救济。当无际的草原、 糟糕的气候造就出的粗犷 性格和安土重迁的农耕民 族那讲究温良恭俭的柔弱 性格相遇时,难免会发生 误会和碰撞,加上一些草 原统治者的私心杂念,草 原政权和中原政权的冲突 也就难以避免了。这也是 游牧民族向来保持进攻姿 态的原因。来自北方的压 力,成为中原汉族政权延 续了两千多年挥之不去的 噩梦。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