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书生活(精)
ISBN: 9787101073362
一向不鼓励自己和朋友看“名人传记”,尤其是演奏家传记,因为不 喜欢把“轶事”的心理暗示代入到倾听中。但因为对音乐好奇而要了解一 下音乐家的生活,确是人之常情。毕竟音乐是人演奏的,时风、演奏流派 、录音公司的兴衰都跟音乐有关。我有一个理论,就是传记如果非读不可 ,就要尽量多读,让彼此矛盾、各执一词的说法形成一个“互相消毒”的 结果。这样的话,你不仅了解了“传主”,也能分辨出传记的好坏。而好 传记是一个好的“透镜”,读者面对和名人相映的世道,读了人也读了历 史。 作为一个几乎翻阅过所有古尔德传记的读者,我也许有点资格推荐一 本“最好”的传记——《不可思议的惊奇——格伦·古尔德的生平与艺术 》(Wondrous Strange:The Life and Art of Glenn Gould)。一般的讲, GG神话主要包括:32岁于舞台巅峰期退隐,然后只录音不露面,生活如苦 修教徒一样孤寂;一辈子主要弹巴赫、勋伯格,而且演奏风格极其离经叛 道,把文雅的巴赫演绎得遍地棱角。电影《古尔德的32部生活短片》将这 些神话片段夸张和固化了,其中有GG(演员所扮)把胳膊伸进温水中浸泡的 巨大特写。其实那是GG传记里最糟糕的一个。说是糟糕也不算太公平,因 为其中的内容是事实,只是过于简化而已,好比漫画形象刻意突出最有广 告效应的部分。如果我们企图接近“真实”,就要了解和分析夸张形象的 缘由和背景。结果往往是,神话消失了,天才的种种怪癖,背后都有相当 “正常”、“合理”的解释。 这本传记就好在,虽然也有作者个人的诠释和偏见,但总的来说是给 常见的神话消毒,也提出了很多音乐上的见解。作者从加拿大、多伦多的 背景讲起,提供了一个关于GG的“上下文”。1932年,GG降生于多伦多市 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这在当时萧条的加拿大(全国人口只有一千万,而面 积比整个欧洲都大)是很大的幸运。GG从幼年就表现出突出的音乐天赋,而 平和、明智的父母尽自己所能让他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父母每年为他 学音乐支付三千加元,据说这笔钱可以养活邻居一家七口。“总的来说, 他是幸运的。一个平安、快乐的童年和一双无私、爱护孩子的父母可以毁 掉一个艺术家(没有什么事情比对家族的羞耻或者对父母的恨更能滋养艺术 家的创造力)。”巴扎纳这样说,也许有点偏颇,但确有大量艺术家的生活 为实证。不过,GG的生活道路却并非如此,他少年得意又被过度保护,成 年后仍然个性突出,坚决不向别人的意见妥协。这当然主要是在音乐方面 。在生活上,他虽然我行我素,但主要体现在自恋、自我中心上,对他人 从无进攻性。他对浪漫主义音乐虽然痛诋不休,对演奏这类音乐的同行倒 是赞扬居多。 GG的孤独性格也和生活环境有关。父母都是虔诚的教徒,勤劳守法而 偏于禁欲,“家人从来不提及和性有关的话题”。而GG的孤独,其实是当 时多伦多附近保守家庭的普遍风气——那里的男人安静、沉默、害羞、喜 欢稳定的小圈子生活。这些特点在GG身上发展到夸张的程度。GG是家居动 物一只,也是典型的“多伦多男孩”,一辈子不高兴旅行,犹如巴赫。但 也许和巴赫不同的是,他神经过敏,害怕感冒、细菌和身体接触,所以视 旅行为灾难。不仅如此,他似乎暗暗以享乐为耻,不仅轻视钱,住好房子 、吃好东西都有罪恶感。跟同级别钢琴家相比,他收人算比较少的,五十 年代热卖之《歌德堡变奏曲》录音只挣了一千四百多美元。他为录音投入 的成本常常高于收入。而如果上台演出的话,收入当然高很多倍。而他曾 经天真地试图劝说别的音乐会钢琴家退出舞台演出,因为“当众表演是肤 浅的,损害音乐精神”。 本书的主要篇幅主要用在GG的生活和背景上(比如《艺术家的肖像》一 章,全面地讲述了他的人格和生活习惯,包括对北方和严寒的热爱),对音 乐也有非常中肯的意见。其实,GG的成功本身,也是个演绎“造神运动” 的过程。论者若想在强大声誉的面前提出有力而合理的意见,必须拥有足 够的“内力”。照巴扎纳的意思,GG和霍洛维茨有些相似,主要在于“创 造性地说谎”(creative lying)这方面。演奏,到底是展现创造力的领域 吗?对这两人的演奏,评论家一直有分裂的意见。另一位钢琴大师希夫就 表示,反对把展现个性当作终极目标的演奏家。 GG的巴赫处处离经叛道,虽然引来众多非议,但在竞争极为激烈的钢 琴界,他牢牢地占住了自己的位置,并且赢得了同行的尊敬。本书作者对 此也有许多针对具体录音的讨论。从现有资料看(GG访谈、日记等等),GG 的意图大概是,倾听应该和思考同时进行,而非沉浸在“感官之美”中。 理想情况下,听众好比他的同行,随时能记住细节,又能把握整体。演奏 是一种和作曲家针锋相对的“戏仿”,而倾听成为双方参与的对话。事实 上,GG所期待的效果大概很难出现。但他的演奏由于难以被吸收和理解却 能往往自圆其说,好比一种难溶解的物质,每次只能融化1%,所以总有一 种魔力吸引大家去思考。这样强劲的挑战给古典音乐世界注入了巨大的活 力。 多数人说起GG,总把他的“怪”放在第一位。而在笔者看来,他的“ 好”是第一的,其次才是“怪”,“怪”是“好”的一部分,但两者并不 等同。世上并非只有GG标新立异——企图弹得让人记住或者已经弹得稀奇 古怪的人并不少,但极少有人取得稳固的话语权。巴扎纳的另一本传记, 《消失的天才》一书中的主人公Erwin Nyiregyhazi,据说在刻意变化、强 调织体上比GG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人据说也是真天才,可惜由于种种原因 无法像GG那样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加上运气不佳,虽然出了录音,但 未成大器。此外,古典音乐的演奏并不是越独特越好,也不是越怪越好, 这在GG身上一样适用。音乐要在微妙的处理中获得一个能够“自圆其说” 的平衡,而非简单地以“有没有个性”来区分高下。本来,“个性”也只 是演奏中的一部分因素。所以,尽管有了GG的“个性表达”,我们仍然需 要图雷克、希夫、普莱亚等等相对中庸并贴近巴赫原意的演奏。 在笔者眼中,GG作为一个现象,给我们定义了一个演奏巴赫能达到的 边界,这当然是一个综合效果,也就是说,坚实、清晰之外,他按自己的 观念替巴赫创作出高潮,当然也压抑和消解了很多东西,比如由连线自然 牵引而形成的本能的歌唱感。这样做,无论在音乐上还是对演奏家的职业 生涯来讲,都是危险的。而GG我行我素地一再录制巴赫,以终生的解释说 服大家接受了他的巴赫。 在GG的种种录音中,巴扎纳给1977年录制的巴赫《英国组曲》以极高 的评价。用他的话说,GG的演奏从未如此既亲切、独到又内省,体现了现 代精神和浪漫灵魂的完美结合。我相信巴扎纳的评价,但也忍不住推荐一 些“几乎一样好”的录音,比如1981年的《哥德堡变奏曲》和《赋格的艺 术》。管风琴的部分,在行内人士听来是有点荒唐的,不过那近于“收缩 ”的声音形态,似乎刻意造成空旷之感,把冥想和幻觉留给来生。 读毕本书,作者苦心的采访和梳理令我瞠目。他清晰、细致的描述谦 卑而分明地展现了他自己的才华和不凡的音乐素养。作者究竟是怎样一个 人,能对GG有这样持久的耐心,并且在GG已经被“过度传记”的情况下, 鼓勇写这样一本浩繁之书呢?搜索一下关于作者的资料:他拥有伯克莱大 学的音乐史博士学位,老师还是著名音乐学家Richard Taruskin,但他现 在没有教职,甚至没有稳定的工作,靠编辑和自由写作为生。对GG他用心 研究了近20年,对关于GG的种种事实了如指掌,有问必答,当然是出于兴 趣——在加国,以写作发财甚至谋生,都是不现实的想法。本书获了奖也 让他出了名,但折算起来,他的报酬比“最低小时工资”还要低得多。这 样说来,多年来无名、艰辛地工作着的巴扎纳,有着和GG类似的定力,也 许是因为深受其人其乐感染的缘故。本书给我的印象尽管是“消解神话” ,但不得不承认,能够被消解的只是肤浅的概念化形象,而GG对音乐的敏 锐表达,仍然难于分析、分享和仿制;世上有些坚硬的“结晶”,从艺术 天才到沉潜之力,其实是他人无法消解甚至理解的。文明的核心往往凝结 于此。P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