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困境哲学解析

企业困境哲学解析
作者: 娄树强 娄树明
出版社: 企业管理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4.60
折扣购买: 企业困境哲学解析
ISBN: 9787516426708

作者简介

娄树强,1964年6月25日出生,大型央企高级经济师,中国锻压协会专家,吉林省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锻压行业“十三五”发展纲要》的编者之一,《新材料与新技术及其应用》的编委,在汽车、装备、智能等国际、国内高峰论坛上发表20余篇论文。《金属加工》曾对其进行过深度采访。 娄树明,1954年7月27日出生,曾任大型央企高级政工师;国家普通高校图书信息中心主任(图书馆、电教馆、网络中心)。著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撰写、编导电视专题片20余部并在省、市及大型央企电视台播出;撰写通信、经验类文章30余篇并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主编的《培训时空》电视培训栏目在大型央企电视台播出长达10年。

内容简介

第一解 接轨国际新模式 发展受阻险象至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我们看见的、可以用语言描述的 “道”,不是恒常的道,不是能适用于任何企业的常道。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有各自的 “道”,都在自己的 “道”内发展。这就是说,任何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要遵循自身的客观规律,都不能离开规律而发展。这就是老子说的“道”。例如,西方的管理方法,在西方的环境下就是在它的“道”以内运行发展。如果要移植到你的企业,就要让它适应新的环境,否则,就会水土不服。在你的企业运行西方的管理方法时,就要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结合实际对其进行改造,使其适应企业周边的政治环境、市场环境、竞争环境、技术环境,企业员工的文化背景、企业所处的地域文化背景、企业自身发展状况等,在适应这些环境的前提下来运行引进的西方企业管理方法。 改造西方企业管理方法,要运用哲学思维。“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我们所接触到的西方企业的管理方法都是通过文字、语言、场景间接得到的,这种经过文字、语言、场景间接得到的管理方法本身就于原来的管理方法存在一定的偏差(非常名)。 偏差之一,表述管理方式所采用文字不一定准确,因为每个文字都具有内涵和外延,所表述的内容与管理方法很难完全重合;偏差之二,语言文化的差异,特别是经过翻译的管理方法,更容易与原意有误,不可能是原汁原味。还有更多客观因素的不确定性会造成更多的偏差,所以,应用别人的管理方法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在调研中发现,这家企业最大的问题是“有欲”,带着过高的(欲望)期望值,对员工绩效考核指标界定过细,这种过细的目标值给考核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造成了员工之间和部门之间的矛盾,出现了考核假、大、空的现象。例如,对产品开发人员绩效考核的界定,只能是原则界定,因为产品开发设计的工作很难具体量化。要“常无欲”,规定不能过细,留有一定的余地和空间,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以观其妙”。对于可以量化考核的工作,可以规定具体的考核指标,可“常有欲”,界定范围和数量,“以观其徼”,按实际绩效考核评估。“常无欲”与“常有欲”两者要同时采用,根据实际情况时时加以修正、改进,调整企业管理方式方法,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一劳永逸。 我还帮助他分析了企业初期成功原因。创业初期,企业是在用较低层次的产品来满足当时卖方市场的急需,管理不是主要矛盾。可是,当市场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企业各项管理适应买方市场就成为主要矛盾。 就拿离职的几个高管讲,你让他们拿高工资,想留住他们,已经不是钱的问题了,随着社会的变化,自身的变化,他们有了更高的追求。企业要发展不但要满足市场的需求,还要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这就要求企业为了适应这些需求而变化。 我提出建议:一是要按照企业所在区域的政策,为了员工利益和发展,按照企业自身的特点,规划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发展方向;二是要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产品的生产跟上市场的需求,不追求高、大、上产品,按自己产品线,适时开发市场所需产品。发展过快要退回来,过慢要赶上。 听了我的建议后,企业老板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了调整,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市场状况、地域环境、企业文化等具体情况,对各项规章制度和发展策略进行了调整。经过一段时间运行,企业管理步入了正常轨道,企业效益有了较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