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凤凰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3.60
折扣购买: 竹外集(凤凰枝文丛)
ISBN: 9787550634336
朱天曙,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出版作品集和著作多种。
死学与活学 书法界常常有名家办 班,讨论书写技巧,要求 学员对照字帖,追求细节 ,以求和原帖机械的“像” ,甚至钤打的印章位置都 一模一样,津津乐道所谓 的“到位”。这使我想起《 庄子·天道》篇中这样的 故事。 桓公坐在殿堂上读书 。一个名叫轮扁的制轮匠 在殿堂下斫木造车轮,他 放下锤子凿子走上殿堂来 ,问齐桓公说:“冒昧问 一下国君,您读的都是些 什么?” 齐桓公答道:“是圣人 之言。” 轮扁问:“圣人还在吗 ?” 桓公答说:“已经死了 。” 轮扁说:“既然如此, 那么您所读的,就是古人 的糟粕了!” 桓公说:“我在这里读 书,你一个做车轮的匠人 怎么可以随便议论!说得 出来道理来则罢,说不出 道理就要处死你!” 轮扁的回答引人深思 。他说:“我是根据我所 从事的工作来看待这件事 的。砍削车轮,孔眼宽松 便容易接插,但却因松滑 而不牢固;孔眼紧便涩滞 难插。不宽松也不紧迫, 功夫表现在手上,分寸掌 握于内心,这些道理我嘴 里说不出来,但其中大有 奥妙在。我没法把这些经 验和体会用语言直接传授 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 不能靠我的口传直接学到 ,因此到了七十岁我还在 独自斫轮。古人没法用语 言说出来的道理已经随着 古人死去了,那么您所读 的书,也只是古人的糟粕 罢了!” 这个斫轮之悟的故事 对我们学习书法很有启发 。历代流传下来的墨迹、 名碑、刻帖和古代书论等 书本上的知识是重要的, 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 ,深入地领会这些精华。 但是把一切书本知识都神 圣化、绝对化,临帖临得 完全一样,书上怎么说就 完全照搬,这是要不得的 。学书法临古人,读帖是 为了寻找规律,学其“共 性”,而不是死学,更不 能学死。传南齐王僧虔《 笔意赞》就有“神采为上 ,形质次之”的说法,北 宋黄庭坚论书认为学书“ 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 问,观之入神,则下笔时 随人意”,他们都不主张 拘泥于形。古往今来,不 少人在如何看待前人知识 的问题上,都表达过一些 深刻的思想。孟子说“尽 信书,不如无书”,庄子 嘲笑齐桓公在读古人的糟 粕,其用意都是反对死学 ,我们要通过自己的书写 实践来体悟古人的智慧, 不能学死了,学呆板了。 庄子还阐释了之所以 不可“唯书”的原因:“世 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 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 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 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 虽贵之哉,犹不足贵也, 为其贵非其贵也。”他告 诉我们:书不过是一些符 号,符号虽有它的重要之 处,但更值得看重的是这 些符号表达的意义和揭示 的真理。在符号和意义、 真理之问,后者才是贵中 之贵,价值所在。庄子说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 矣”,古人没法用语言说 的道理很多是说不来的, 要靠学习的人去体悟和实 践。我们看古人的碑帖, 多临多实践,找到其中的 笔法规律,而加以深化和 发挥,才能真正学到古代 法帖的精神。 《庄子·天运》篇讲了 一个大家都熟悉的西施故 事。西施因为心口痛在乡 邻间总是皱着眉头,乡邻 中的一位丑女人见到后觉 得这样子很美,回去后也 在乡邻间故意捂着心口皱 起眉头让人瞧。村里的富 人看见她这个样子,都紧 紧地关起大门不出来,穷 人见了她这个样子,携妻 牵子远远地跑开了。这丑 女人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 子很美,却根本不了解西 施皱眉为什么美。 西施本是天生丽质, 即使病心浅颦,也仍然美 丽动人;村女本来长得很 丑,无病又故作蹙额,更 使丑相变成怪相,这就难 怪乡邻避之唯恐不及了。 我们在学习书法过程 中常常需要临帖,学习前 人和当代写得好的人,但 如果没有理解,不加分析 地模仿,不但学不到好的 东西,甚至可能写出可笑 的作品。书法界这样的例 子很多。北朝时期的《姚 伯多兄弟造像记》《杨大 眼造像记》《郑长猷造像 》有一种古拙的趣味,很 多人不加辨析,写出来丑 怪难看。宋代有很多刻帖 ,由于刻手水平不同,学 书者机械地临摹,把不好 的东西都写出来了,这和 村里的丑女效颦有什么区 别呢? 和丑女效颦一样,《 庄子·秋水》篇中还有著 名的邯郸学步的故事。寿 陵这个地方有个少年,特 意到赵国大都市邯郸来学 走路的步态,没有把邯郸 人优美的步态学会,却把 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忘掉 了,只好爬着回去。 学习艺术,临摹古人 ,学习历史上的名家,都 要结合自己的情况,有取 有舍,而不是生搬硬套, 盲目模仿。明代董其昌说 得好:“临帖如骤遇异人 ,不必相其耳目、手足、 头面,当观其举止、笑语 、真精神流露处。”如果 把学习别人的优长变成了 盲目的模仿,学习还有什 么意义呢。学习书法和古 代艺术,要避免“邯郸学 步”,需要我们独立思考 ,保持清醒的头脑,了解 古人作品的真谛,学什么 ,取什么,克服什么,注 意什么,都是要谨慎对待 的,不能盲目跟风,弄巧 成拙。 P3-6 跟随艺术史博导读庄子、看书画、访古迹、游欧洲,文史书画不分家,游历参观皆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