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鹭江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1.00
折扣购买: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ISBN: 9787545908558
冉云飞,生于重庆酉阳乡下的蛮子,198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著有《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尖锐的秋天:里尔克》、《陷阱里的先锋:博尔赫斯》、《庄子我说》、《像唐诗一样生活》、《从历史的偏旁进入成都》、《通往比傻帝国》等书十数部,现供职于某刊。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有故乡而又不幸遭遇人 为的失去,这是一种双重的不幸。我自己便是这样双 重不幸的人群中的一个。作为中国人文及自然资源多 样性展示得*为完备的后花园,广袤的西部是如此的 神秘多姿、秀丽雄奇、狂野粗犷,令人难以忘怀。不 过遗憾的是,这些令人难以忘怀的人间爱物,正在逐 渐消失于我们视野之中,真有追之莫及的伤怀之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没有作为人文和自然资源庞 大宝库的西部,她的魅力将会锐减而流于平庸。 一 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西部的人来说,我老家掩藏 在渝东南邈远的角落,那里便成了我内心*柔软的部 分,是异于他地的安心洗肺之所,是我个人莫大的安 慰。作为神秘的北纬30°穿过的武陵地区,用山清水 秀来形容她肯定平庸俗烂,不过说她雄奇秀野或许庶 几近之。虽经全民抽风、大炼钢铁的无情破坏,但小 时放羊看牛打猪*时,不经意便与众多野物做伴,简 直是动物的天堂,锦*、豺狼、豺狗、野猪、刺猪、 鹳狗、菜花蛇等,小河里各种各样的鱼儿,则应有尽 有。但于今回家,这些早已*迹,仿佛前尘旧事,能 不让人伤怀?作为一个现代人,我并不反对过现代的 生活,但我反对为了过现代的生活,而将先人的审美 趣味、民族文化、古迹旧踪当作牺牲品的做法,这种 你死我活、不破不立、破旧立新的斗争哲学,实在是 伤害我们对先人纪念、传承文化孑遗的怀旧情感。这 种揪人心肺的哀伤,在梁思成先生对北京古建恐悲苦 无告的求诉五十年后,依然屡屡发生,如此人祸是我 们整个民族绵绵不*的巨大创伤。 龚滩是故乡一座拥有1700年历史的古镇,这里蕴 藏着土家族的许多精神及物质文明,举凡年深久远的 冉家院子、西秦会馆及不少寺庙等等,都是难得的活 着的文物。整个镇上的房屋,大多是缘山而筑,凿石 为基、垒石为础的木质结构的吊脚楼,凭眺江水,观 望风景,把酒临风,快何如哉!而乌江及其支流阿蓬 江的环抱绕膝,可收乐山乐水的双重功效。就是这样 一座“活着的土家族的物质博物馆”,竟然被在下游 修的一座弊大于利的电站给淹没了,他们的借口是发 展经济并且古镇能整体搬迁,一座活生生的、拥有 1700年历史的古镇能整体搬迁,这样骗人的鬼话,能 让真正的有识之士信服吗?你能搬走她在1000多年里 累积起来的文化积淀和神韵么? 二 美丽无匹的阿坝,可谓得上苍独厚,神奇的九寨 沟、上天的黄龙、醉人的米亚罗、自然之子牟尼沟、 生物天堂卧龙、雪山女儿四姑娘、赏心悦目的黄龙大 *原、“羌族生活博物馆”桃坪羌寨等,无不闪耀着 令人称奇的魅力。1990年我得以以一种异样的方式行 走阿坝各地,饱览令人心醉的风光,让我此生不忘, 这是一种怎样的前世今生,从此我把阿坝视为自己的 第二故乡。前年冬天为了拍片,到达九寨沟,沟口再 也不是从前那样简单清净的所在,而是绵延几里到处 都是宾馆、饭店,河边的山坡树木被砍伐得厉害,景 色已大不如前。幸好冬天人少,不然在九寨沟真可以 看见到处都有的扎人堆的盛况。如此对旅游的过度开 发和利用,在西部真可谓举目皆是,让人伤心,以至 于各地不少主管旅游的**官员几乎成了毁我山川的 “旅游疯子”。不特如此,像黄龙大*原、执尔大坝 、红原大*原这等在整个阿坝州都享有盛名的大*原 ,不仅面临过度放牧、严重沙化、鼠害严重的危险, *令人忧心的是,每年7、8月游人密集到毁坏*原植 被、垃圾污染*原的地步,满目疮痍。这种竭泽而渔 的方式被普遍推广到西部大开发的许多方面,将会使 西部的人文地理、山川风物、民族风情、**文物的 多样性和丰富性,遭*慢慢地侵蚀而至逐渐消亡,* 非危言耸听。20年后,西部广阔土地上这些上天的恩 赐、人间的爱物,将是以一种什么样的面貌呈现在世 人面前,让人真是没有想象的勇气。 三 贫穷是勒在西部人民身上的绳索,但要去掉绳索 ,不是随意乱剪绳索的某个地方,而是剪掉绳索本身 打结甚至是死结之处。但剪掉贫穷这根绳索的死结, 不是为了让西部的人民在吃饱饭后,丧失掉自己祖祖 辈辈赖以立足的精神和物质的故乡,而是天然地利用 现有环境,进行科学而适度的开发,而非全盘仿效东 部发达地区,*不是某些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而搞 这种人人都可以看得见的所谓经济***。贵州省沿 河县土地坳镇的一幅大标语便是这种心态的典型体现 :逼民致富无罪。原来当地**强行发展烤烟,农民 种了,而收购时中间机构盘剥压级压价(这本身就是 **机构一些人与中间机构的勾结),后来农民便不 种了,于是就动用武力命令农民种烤烟,故有“逼民 致富无罪”的荒唐逻辑。而故乡酉阳亦有极其令人不 解的标语:学生要上学,烤烟甩不脱。也是用类似上 述方法将老师与烤烟纠连起来,**某些部门规定, 如果老师催促不力,而农民不种,那么老师的工资便 不能发放。老师的工资不能发放,便要下乡督促农民 完成烤烟任务,从而导致学生亦不能上学。如此西部 乱开发,就我目力所见,并非单一事件。我们常常可 以看到,那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妙景色,一经 所谓的开发后,便被糟践得一塌糊涂的残酷现实。同 理,对现实条件不尊重,包括**的过度介入,必将 产生许多荒唐的事件,如在风景区修电站,包括得出 “逼民致富无罪”的荒唐口号来。一生都想做官的田 园诗人孟浩然面对岘山旧迹不无感叹地写道:“人事 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节录自《与诸子登岘山》),像这样不注意保护、无 度地乱开发下去,多一些“与地斗其乐无穷”的妄人 ,我敢说后人永远不会有“我辈复登临”的游赏雅兴 ,因为无处可去,这才是对他们快乐和生存权的真正 剥夺。P26-29
◎谁的故乡不沦陷?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这是中国城市化与农耕文明之间的冲撞,在文人和学者心底激起对文化护持问题的深层反思。
◎作者冉云飞着墨近代巴蜀,借客居者对蜀文化孕育之功力,试图带给读者对蜀地*直接切近的感*;同时贬谪以牺牲物质和 精神故乡为代价,来换取时代进步的沉疴痼疾。
◎在快速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乡土退化和高楼林立,二者之间产生碰撞的不争事实,早已悄无声息地在当代学人的心中氤氲出漫漫乡愁。
冉云飞的《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一书代表一代人的声音,道尽了一代人面对精神家园沦陷的挣扎,同时也激发了国人迫切的文化护持决心。
◎ 通过这本小书,我们
一看蜀人之好山乐水,风物怡情;
二看蜀地之文化孕育,解密巴蜀两地的亲疏远近;
三则着眼“小人物”,品百味人生,领略时代**;
作者对文明的情感控诉深藏笔墨之中,留心取材,故人旧事“新说”,补蜀地史料研究之憾,娓道文化沉潜与时代的“无奈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