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厦门大学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知青岁月
ISBN: 9787561557174
岁月如歌 ——将乐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综述 岁月如歌,往事峥嵘。回望历史,无声如镜。 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并在20世纪60年代初掀起 微澜、“文化大革命”期间席卷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运动,是新中国历**的一个重要篇章。在这场波及全国 初中文化以上城镇青年的轰轰烈烈运动中,全国共有1700 万名城镇知青奔赴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仅将乐 县就有5123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生产劳动锻炼。其 中,县内城镇知青达1592人。 1955年9月,毛泽东**做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指示。遵照***和毛泽东 的指示,将乐县于1963年安置来自泉州市的知识青年2批共 259人,到城关林场和水南农场三涧渡茶场参加开发性生产 。1965年9月安置莆田知青159人到万安、余坊等公社落户 ,8—9月安置福州插队知青50人;1966年2月、6月,安置 莆田知青187人。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整版刊登 《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并发表毛 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 有必要……”的*高指示,从此开始了一场***的“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将乐县和全国各地一样,随之 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热潮,当时的口号是“***挥 手我前进,上山下乡干革命!”“坚持山区,扎根山区, 滚一身泥巴,干一辈子革命!”“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红 卫兵运动,也以上山下乡的形式逐渐消失。从此,和全国 各地一样,大批知识青年被安置到将乐插队,接受贫下中 农再教育。 按照***有关通知精神,将乐县革委会成立了“ 四个面向”(面向山区、农村、厂矿、基层)办公室,负责 动员组织城镇知识青年、居民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接受县 外知识青年,并做好安置工作。至1969年8月,全县安置插 队落户初高中毕业生340名,其中县内城镇知识青年119名 、福州市首批上山下乡知青221名;安置大中专毕业生插队 落户225名。至1971年底,全县已安置插队落户知识青年 3047人,其中接受安置县外知青2717人。1972—1973年, 又安置知识青年插队落户781人。 1974—1975年,全县安置知识青年插队落户1988人, 其中县外1040人、县内城镇知识青年948人。1980年底, 全国停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至此,全县共安置知识青年 插队落户5123人,其中县内城镇知识青年1592人、县外上 山下乡知识青年3531人。 知识青年到农村落户的**年,**发给知青每人农 具等安家安置费180元、生活费每月7元,次年不再补助。 住房、医疗免费,集体驻点的炊具、床铺由县“四个面向 ”办公室提供。对特殊困难的知识青年另外给补助。1968 --1973年5年间,县、公社、大队拨补插队知青口粮22.5 吨,发放生活困难及医疗补助款8000余元,建知青住房65 问,修理旧房67间。安置方式以集中某生产队分散居住或 集体居住为主,至1979年底,全县共设知青驻点58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