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西南交大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9.88
折扣购买: 李白文化心理探微
ISBN: 9787564364786
李白之所以具有纵横家文化心理,跟他无缘科举有着 很大关系。 唐朝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 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代科举考试 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 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 、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 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 ;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 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 尤为时人所重。唐朝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明经、进士两 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 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 重帖经、墨义。进士科及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 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 绩,还要有知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 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 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由此可见,自汉代荐举制度到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再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人才选拔方式渐趋成熟。科 举制度将出身寒微的士人与权贵之门放在同一考量平台, 更加公平、更加广泛地选拔人才参与国家事务管理,这是 很大的进步。并且,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是儒家经典,儒 家推崇的礼乐教化、纲常秩序对广大士人产生的影响自生 及老,被科举制度选拔出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者也必然维 护儒家道统,维护国家和社会秩序的有序化。 李白作为生活在盛唐的一个士人,前有唐朝开国之龙 虎风云际会,时值开元之盛世,李白毫不例外地会力求投 身国家、社会的舞台前沿,建功立业,施展抱负。那么, 为什么李白没有参加当时的科举考试呢?在李白的诗文里 我们也没看到任何信息表明,李白选择或意欲选择科举考 试——这一在当时极具号召力的进身机会。没有参加科举 考试,是李白不愿参加?不能参加? 渴望建功立业的李白面对科举考试这样的进身机会, 理应不会主动拒绝。那么,李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原因 就只能是他不能参加了。 于是,下一个疑问出现了——李白为什么不能参加唐 朝面向天下士子举行科举考试呢? 基于现有研究,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家族的历史 原因,李白未能拥有能够证明其身份以及家族渊源的“谱 牒”。 傅璇琮先生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就曾具体列举了 李白在主观上并非不屑于科举考试的诗文,对举子人京考 试时必须提交的家状做了详细考证。 唐代的科举分为常科与制举两类。常科就是“岁举之 常选”,是每年定期举行的考试。从应试者的来源来看, 由学馆荐送的称作生徒,由州县荐送的称作乡贡。生徒对 学生人数和入学资格要求较严。一般都是官员子弟,即使 有百姓,也是要求“庶人之俊异者”。而乡贡,据《新唐 书·选举志》:“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