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之笔与理性之文(精)/光启文库

诗性之笔与理性之文(精)/光启文库
作者: 詹丹|总主编:陈恒//孙逊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0.10
折扣购买: 诗性之笔与理性之文(精)/光启文库
ISBN: 9787100167802

作者简介

詹丹,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上海古典文学会副会长。著有《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再阐释》《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等。

内容简介

从传统礼仪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礼记》中有一个相当**的“曾子易箦”故事,讲 春秋末年孔子的学生曾子病重弥留之际,有一个小仆人突 然赞美起曾子躺着的席子,说他的席子真是漂亮。家人和 学生都阻止这位小仆人的赞叹。但是小仆人还是在重复赞 叹,终于让朦胧中的曾子醒悟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却睡 了贵族的席子,并不合乎自己的身份。便要求家人和学生 帮他把躺着的席子换掉,虽然家人和学生推托说到天亮再 处理。但曾子说,有文化的人应该爱人以德,而没文化的 人才会对人一味姑息纵容。*后他还是坚持立即换席。当 席子换好,他人还未躺安稳,就去世了。 在这里,众人的失礼是显而易见的,但唯有小仆人恪 守了礼仪。就是他在向曾子也就是他的主人指出这一点时 ,也是**得体的。小仆人没有直接说曾子睡了不该睡的 席子,他只是不断感叹说席子真漂亮,让曾子的学生和家 人都听出了弦外之音,并一起来阻止小仆人继续提醒。而 当曾子在朦胧中意识到这一点后,马上行动起来,纠正自 己的过错,成为用生命捍卫礼仪的一个典型。(同样收录 在《礼记》中的穷人不食嗟来之食故事,也有类似的意思 。不过《礼记》中还记载,当那位施食的失礼之人意识到 自己的问题而向穷人道歉后却仍遭拒*,曾子就对那位固 执的穷人提出了含蓄的批评,认为他后来不应该再拒*饮 食。这番话,似乎把礼仪具有的变通性表现了出来。)从 《礼记》原书来看,曾子显然是一个正面形象,但曾经的 失礼以及学生家人对他的姑息,营造出一个失礼的氛围, 这种氛围,与春秋末年的“礼崩乐坏’’相关联,才使得 似乎是没文化的小仆人对礼的坚持,确证了“礼失而求诸 野”的说法。所以故事中虽然有无礼之人存在,但《礼记 》还不失为儒家的经典。 不过,有学者提出了异想天开的解释。认为曾子不是 病死的,而是羞愧死的。他破坏礼仪,睡了不合他身份的 席子,开始时还装聋作哑,只是在小在小仆人的坚持下, 不得已*换席子,因失礼之举被一个下人点破,终于羞愧 而死。这位学者很想讽刺礼仪的虚伪,但这样的解释,似 乎不符合历史语境,也经不起逻辑的推敲。 我当然不是一概反对新解。但是用“玄思妙想”的揣 摩来吸引大众眼球,类似的新解,已经成了当今的一种风 气。什么大禹三过家门不入是因为搞了婚外恋,没脸见自 己的妻子;什么屈原心理有缺陷,因过于自恋而*终** ;什么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到九十高龄才想到去挖山是在向 上帝行苦肉计,挖了几筐土,就让上帝不忍心了,叫神来 把山背走;什么《红楼梦》的秦可卿本是皇太子的私生女 与她公公贾珍有真正的爱情,等等。其实,在20世纪50年 代,就有学者提出《水浒传》中的武松不听酒保劝告,独 自过景阳冈,是不走群众路线,是个人英雄主义。这些观 点的特征,都是在割裂文本和当时社会历史的语境,以曲 解经典来张扬所谓的学术创新,而本质上,其实都是在迎 合一时的潮流需要,或者政治的教条主义,或者市场经济 的商业炒作。 问题是,即使是按照传统的理解,像《礼记》这样的 《诗性之笔与理性之文》为光启文库中光启随笔集之一,收录作者十多年来对文艺作品、历史、教育等领域的学术短评、访谈稿、序言及所感所忆,全书围绕着人与书,为读者打开了一片思绪飞扬的空间。作者詹丹为上海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授、中国红楼梦研究专家。全书文笔流畅,质量较高,可读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