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现代
原售价: 76.00
折扣价: 48.70
折扣购买: 罗马帝国 : 罗马的陷落
ISBN: 9787514389340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1888年1月13日,于美国华盛顿的宇宙俱乐部成立,同年10月,新成立的学会创办了自己的会刊,这便是如今享誉全球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此外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还拥有国家地理频道等包含电影、电视节目、图书、网站等一系列跨媒体品牌,如今学会现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非盈利的教育与科学机构。
罗马帝国陨落的原因 尽管罗马帝国的解体是一个漫长的、几乎无法察觉的历史过程,但它的陨落却是最让历史学家着迷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让无数学者提出了各种解释,也为大量文学和电影作品提供了素材,尤其是那些涉及重大侵略事件及其后果的作品,如1954 年上映的道格拉斯· 赛克(Douglas Sirk)执导的《异教徒的标志》(Signof the Pagan,法语片名为Attila, roi des Huns)和同年上映的彼得罗· 弗兰西奇(Pietro Francisci)执导的《匈奴王阿提拉》(Attila, fléeau de Dieu)。 从800 年查理曼加冕到1804 年拿破仑加冕,欧洲历史在很大程度上都始终处于罗马帝国的影响之下,人们不断地歌颂它的成功和辉煌,但这座在若干个世纪里积累了无数权力和荣耀的大厦却在突然间轰然倒塌,只留下废墟让后人困惑不已。 罗马帝国的“陨落”,自然是和它的“堕落”有关。虽然它在区区几个月的时间里就灭亡了,但它此前的衰落却持续了很多年。对此,人们产生了很多疑问:它的灭亡和衰落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它的衰落是从何时开始的?它的衰落是可以避免的吗? 在《关于罗马帝国灭亡的布道》中,希波纳主教奥古斯丁分析了公元5 世纪初罗马城被攻陷和洗劫之后罗马帝国的衰落。从奥古斯丁开始,这个问题就一直被许多历史学家视为最重要的历史谜团之一。罗马这座“永恒之城”的坍塌具有了神话色彩,有人认为它是重要的政治结构不可能长久存在的证据,也有人把它视为文明由盛转衰并最终灭亡的范式,甚至还有人把它视为历史终结的讽喻。所有曾经遭遇过深层危机的文明都可以在晚期罗马帝国身上找到自己的倒影,而20 世纪30 年代西方遭遇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让人们对古代晚期重新产生了兴趣。 对西罗马帝国陨落的解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理性派视角,认为这不过是皇帝更替的中断;另一种是系统派观点,认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古典文明的崩溃。有的人从内在原因(即罗马帝国的衰落)来解释其灭亡,还有的人提出了一些外在原因,强调了日耳曼民族入侵的影响。在时代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假设轮流占据上风。 如今,外因理论占据主导,更强调日耳曼“蛮族”入侵对罗马帝国的影响,但内因并未因此而被忽视。支持历史是连续性的史学家指出,古典罗马价值观念一直延续到了加洛林王朝时期,他们认为日耳曼“蛮族”入侵对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断并不如穆斯林入侵那么彻底。无论如何,我们可以说,西罗马帝国的陨落并不是单一原因,而是多个事件共同导致的结果。 要在下列事实中确定哪些是关键因素,难度实在太大:自然灾害(传染病、气候变化、人口减少)、局部的经济危机(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农业和贸易缩水导致自给自足模式出现、放弃土地、社会关系的扩张)、社会动乱(城市暴动、社会叛乱、强盗和海盗、传统特权阶级的转变)、糟糕的执政管理(“蛮族”军队和罗马文官的权力争夺、武官凌驾于文官之上、中心地区和边疆地区之间的持续冲突)、军事失败(导致内战出现、篡夺帝位、劫掠、军队暴力)和宗教变化。 如今,人们认为在所有这些原因之中,道德堕落、基督教的扩张和文化多样性的可信度最低。但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当时的极端理论和新法西斯理论浪潮的影响下,这三种假设都得到了广泛认同。历史学家对罗马帝国的衰落和灭亡的理解产生了重要影响。中世纪的历史学家认为,西罗马的政治权力和军事权力的分裂导致了文明的毁灭和古典文化的结束。启蒙世纪和18 世纪、19 世纪的实证主义则认为,从与人类生命相似的进化视角来看,文化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衰落和灭亡。 100多年历史文化内容的积淀,多学科团队精心创建,全球史视野,牛津、剑桥等国际顶级学府历史学家的前沿解读。5000幅罕见四色历史图片,极具典藏价值。“罗马兴亡六部曲”第六部,完整呈现罗马帝国从由盛转衰的历史路径,给人以文明兴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