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不能忘记的伤痛)

南京南京(不能忘记的伤痛)
作者: (英)田伯烈|译者:秦国耀
出版社: 北京燕山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24
折扣购买: 南京南京(不能忘记的伤痛)
ISBN: 9787540251536

作者简介

田伯烈(H. J. Timperley),英国孟却斯德导报(今译曼彻斯特卫报)驻华记者。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侵华战争后,他被英国孟却斯德导报(MANCHESTER GUARDIAN)派到中国报道战局。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成为活地狱的南京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是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全面性抗日战争的爆发。此后的8月到10月间,上海附近和苏州、无锡等地无数难民出逃,11月到12月间,杭州、镇江、芜湖、南京等地的难民也纷纷逃亡,5个月之内总计逃亡人数超过1800万人。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内的中外人士为救济这些无家可归无处藏身的难民纷纷设立难民收容所。一时间上海各收容所挤满了难民,最多时曾达45万人之多。 中国的华中战区内士兵的死伤人数至少达到了30万人,而平民的死伤人数与士兵死伤人数恐怕也相差无几。四处人烟绝迹,入目一片荒凉。日本军队长驱直入,想要消灭掉所有正在撤退的中国军队,掠夺光中国所有的财富,但是结果却让他们大失所望。那些被打退的中国军队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又重新组织起来抵抗。那些勤苦耐劳的中国人民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财富,但是随着日本军队的入侵和推进,他们被赶往了内陆腹地。那些中国的民族资本家所拥有的少量的工厂,在经历了日军猛烈轰炸后也都化为了灰烬,因此说,日军几乎是一无所获。 死亡的威胁让成千上万的难民陷入一片黑暗所笼罩的世界,但他们还剩一线希望,那就是希望能够进入一个外国人管理的安全区域。上海饶神父①曾于去年11月间在南市设立一个容纳了25万人的难民营,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伟大功绩。 南京一些热心公益的人士,在11月间,曾讨论过能否在南京设立一个同样性质的难民区,对于能否避免日本空军的轰炸,也曾发生过激烈的辩论,但是却没有什么结果。随着日本军队日益逼近南京,这个问题就更加迫在眉睫,最后终于成立了筹备难民区的一个委员会来商讨相关事宜,并希望能够得到中日双方的认可和尊重。南京难民区国际委员会由此产生了,德商拉贝(John H.D. Rabe)任主席,与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密切合作。(南京难民区国际委员会其他成员详细名单、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详细名单见附录四的附件一、二) 当所有的南京居民和各国侨民都纷纷设法逃避的时候,这20余位正义勇敢之士,不顾本国使馆的劝告,依旧居留危城,这实在是值得称道的。虽然后来发生的种种性质恶劣的事件已经远远超过当初他们的意料,但是他们都是学识经验渊博之人,早就对自身所处的地位和危险洞若观火。 当时南京难民区的面积及其位置,详见附图。难民区国际委员会曾多次致信函于日本当局及其他机关(部分重要信函见附录四)。但是日本当局从来没有作出过书面答复,他们仅仅偶尔在口头上表示不负责任的承认。 1937年12月13日,也就是在日军突破了中国防线上海部分的一个月以后,日军攻占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这也许算得上是近代战争史上的一个战绩。但是,日本军队在占领区内发生的暴行却让这一战绩蒙尘。日军进攻南京的时候曾派飞机散发宣扬“日军将尽力保护良善的人民,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的传单。日军总司令松井石根大将曾在12月10日劝说唐生智将军不战而退的传单中也这样说,“日军对于抗日分子虽然苛酷无情,但对于非武装的平民与不怀敌意的中国军队,则采取宽宏和善的态度”。然而下面的事实可以告诉人们,日军对自己的诺言究竟履行到了什么程度。南京有一位第一章 成为活地狱的南京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是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全面性抗日战争的爆发。此后的8月到10月间,上海附近和苏州、无锡等地无数难民出逃,11月到12月间,杭州、镇江、芜湖、南京等地的难民也纷纷逃亡,5个月之内总计逃亡人数超过1800万人。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内的中外人士为救济这些无家可归无处藏身的难民纷纷设立难民收容所。一时间上海各收容所挤满了难民,最多时曾达45万人之多。 中国的华中战区内士兵的死伤人数至少达到了30万人,而平民的死伤人数与士兵死伤人数恐怕也相差无几。四处人烟绝迹,入目一片荒凉。日本军队长驱直入,想要消灭掉所有正在撤退的中国军队,掠夺光中国所有的财富,但是结果却让他们大失所望。那些被打退的中国军队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又重新组织起来抵抗。那些勤苦耐劳的中国人民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财富,但是随着日本军队的入侵和推进,他们被赶往了内陆腹地。那些中国的民族资本家所拥有的少量的工厂,在经历了日军猛烈轰炸后也都化为了灰烬,因此说,日军几乎是一无所获。 死亡的威胁让成千上万的难民陷入一片黑暗所笼罩的世界,但他们还剩一线希望,那就是希望能够进入一个外国人管理的安全区域。上海饶神父①曾于去年11月间在南市设立一个容纳了25万人的难民营,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伟大功绩。 南京一些热心公益的人士,在11月间,曾讨论过能否在南京设立一个同样性质的难民区,对于能否避免日本空军的轰炸,也曾发生过激烈的辩论,但是却没有什么结果。随着日本军队日益逼近南京,这个问题就更加迫在眉睫,最后终于成立了筹备难民区的一个委员会来商讨相关事宜,并希望能够得到中日双方的认可和尊重。南京难民区国际委员会由此产生了,德商拉贝(John H.D. Rabe)任主席,与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密切合作。(南京难民区国际委员会其他成员详细名单、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详细名单见附录四的附件一、二) 当所有的南京居民和各国侨民都纷纷设法逃避的时候,这20余位正义勇敢之士,不顾本国使馆的劝告,依旧居留危城,这实在是值得称道的。虽然后来发生的种种性质恶劣的事件已经远远超过当初他们的意料,但是他们都是学识经验渊博之人,早就对自身所处的地位和危险洞若观火。 当时南京难民区的面积及其位置,详见附图。难民区国际委员会曾多次致信函于日本当局及其他机关(部分重要信函见附录四)。但是日本当局从来没有作出过书面答复,他们仅仅偶尔在口头上表示不负责任的承认。 1937年12月13日,也就是在日军突破了中国防线上海部分的一个月以后,日军攻占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这也许算得上是近代战争史上的一个战绩。但是,日本军队在占领区内发生的暴行却让这一战绩蒙尘。日军进攻南京的时候曾派飞机散发宣扬“日军将尽力保护良善的人民,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的传单。日军总司令松井石根大将曾在12月10日劝说唐生智将军不战而退的传单中也这样说,“日军对于抗日分子虽然苛酷无情,但对于非武装的平民与不怀敌意的中国军队,则采取宽宏和善的态度”。然而下面的事实可以告诉人们,日军对自己的诺言究竟履行到了什么程度。南京有一位第一章 成为活地狱的南京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是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全面性抗日战争的爆发。此后的8月到10月间,上海附近和苏州、无锡等地无数难民出逃,11月到12月间,杭州、镇江、芜湖、南京等地的难民也纷纷逃亡,5个月之内总计逃亡人数超过1800万人。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内的中外人士为救济这些无家可归无处藏身的难民纷纷设立难民收容所。一时间上海各收容所挤满了难民,最多时曾达45万人之多。 中国的华中战区内士兵的死伤人数至少达到了30万人,而平民的死伤人数与士兵死伤人数恐怕也相差无几。四处人烟绝迹,入目一片荒凉。日本军队长驱直入,想要消灭掉所有正在撤退的中国军队,掠夺光中国所有的财富,但是结果却让他们大失所望。那些被打退的中国军队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又重新组织起来抵抗。那些勤苦耐劳的中国人民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财富,但是随着日本军队的入侵和推进,他们被赶往了内陆腹地。那些中国的民族资本家所拥有的少量的工厂,在经历了日军猛烈轰炸后也都化为了灰烬,因此说,日军几乎是一无所获。 死亡的威胁让成千上万的难民陷入一片黑暗所笼罩的世界,但他们还剩一线希望,那就是希望能够进入一个外国人管理的安全区域。上海饶神父①曾于去年11月间在南市设立一个容纳了25万人的难民营,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伟大功绩。 南京一些热心公益的人士,在11月间,曾讨论过能否在南京设立一个同样性质的难民区,对于能否避免日本空军的轰炸,也曾发生过激烈的辩论,但是却没有什么结果。随着日本军队日益逼近南京,这个问题就更加迫在眉睫,最后终于成立了筹备难民区的一个委员会来商讨相关事宜,并希望能够得到中日双方的认可和尊重。南京难民区国际委员会由此产生了,德商拉贝(John H.D. Rabe)任主席,与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密切合作。(南京难民区国际委员会其他成员详细名单、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详细名单见附录四的附件一、二) 当所有的南京居民和各国侨民都纷纷设法逃避的时候,这20余位正义勇敢之士,不顾本国使馆的劝告,依旧居留危城,这实在是值得称道的。虽然后来发生的种种性质恶劣的事件已经远远超过当初他们的意料,但是他们都是学识经验渊博之人,早就对自身所处的地位和危险洞若观火。 当时南京难民区的面积及其位置,详见附图。难民区国际委员会曾多次致信函于日本当局及其他机关(部分重要信函见附录四)。但是日本当局从来没有作出过书面答复,他们仅仅偶尔在口头上表示不负责任的承认。 1937年12月13日,也就是在日军突破了中国防线上海部分的一个月以后,日军攻占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这也许算得上是近代战争史上的一个战绩。但是,日本军队在占领区内发生的暴行却让这一战绩蒙尘。日军进攻南京的时候曾派飞机散发宣扬“日军将尽力保护良善的人民,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的传单。日军总司令松井石根大将曾在12月10日劝说唐生智将军不战而退的传单中也这样说,“日军对于抗日分子虽然苛酷无情,但对于非武装的平民与不怀敌意的中国军队,则采取宽宏和善的态度”。然而下面的事实可以告诉人们,日军对自己的诺言究竟履行到了什么程度。南京有一位第一章 成为活地狱的南京 写本书之目的,在以日军如何对待中国平民的事实,向全世界公布,力求真确,不存偏见,使读者明白认识战争的狰狞面目,剥夺战争的虚伪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