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传(精)

隋文帝传(精)
作者: 韩昇|责编:于宏雷
出版社: 人民
原售价: 72.00
折扣价: 49.00
折扣购买: 隋文帝传(精)
ISBN: 978701014447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东汉末年,以“党锢之祸 ”为分水岭,身分性官僚世 族迅速走向衰落。西晋复 兴,虽说是门阀世族在对 寒门庶族的斗争中暂时获 得胜利,但是,这时期世 族所暴露出的极端腐朽贪 婪的面目,并没有带来重 振世族政治的结果,充其 量不过是短暂的回光返照 苟延残喘而已。贾皇后囚 杀杨太后,把西晋统治者 所标榜的儒家孝道名教践 踏得鲜血淋漓,“八王之乱” 的骨肉相残,更把忠孝伦 理和门阀世族彻底葬送。 西晋之前的曹魏政权曾 试图改变门阀政治的局面 ,用“唯才是举”向世族发起 强劲冲击,但曹操好施权 术,为政苛细,任人选官 上片面强调实用主义标准 ,甚至不惜起用“不仁不孝 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赤 裸裸的法家政治,无助于 树立新的社会风尚和挽救 颓败的伦理道德,却助长 了唯权是视的思潮,曹魏 政权为其选用的寒族所出 卖,被旧世族所推翻,亦 属自食其果。 世族和寒族统治者都无 法挽救东汉以来社会崩溃 的趋势,而贪婪、腐朽和 唯力是视、沆瀣一气,反 倒加剧了社会的黑暗不公 。乡里豪帅更使社会四分 五裂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造成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 的大分裂时代。 社会基层骤然兴起的乡 里豪帅,且不论他们原来 属于流民或地主武装,曾 经起过抵抗民族压迫和保 护乡村的作用,在国家重 新统一和社会经济逐步恢 复的进程中,他们已经完 成了历史的使命,逐渐演 变成为破坏统一的基本因 素。而且,当强宗大族垄 断乡里的局面长期固定下 来之后,抵抗外来入侵已 被日常的经济关系所代替 ,宗族共同体温情脉脉的 面纱再也掩盖不了剥削压 迫的事实。于是,国家政 权着手对地方豪强展开政 治和经济的斗争,北魏孝 文帝变宗主督护制为三长 制,其深刻意义就在于此 。 社会阶层不能通过行政 或暴力手段加以消灭。北 魏孝文帝变宗主为三长, 使三长隶属于郡县,纳入 国家体制,逐步削弱了他 们的独立性和政治势力。 另一方面,则通过推行均 田制,轻徭薄赋,体现出 国家制度的优越性,用经 济手段把豪族的依附人口 变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这 一系列改革的目的都在于 消除分裂隐患,增进国家 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统一 。必须指出,这一进程是 在国家与地方豪强既斗争 又妥协的基础上进行的, 大量的豪强进入国家政权 之中,则国家的门阀政治 色彩必然浓厚。只有通过 多种渠道,进一步把地方 豪强从其所把持的乡村游 离出来,转移到各个城市 里去,国家权力才能强有 力地贯彻到乡村基层,实 现一元化政治统治的目标 。显而易见,隋唐帝国正 处于从魏晋南北朝门阀政 治到宋代官僚政治的转型 建制时代,问题深刻而复 杂,任重而道远。 从五胡十六国时代坞壁 兴起的过程中可以看到, 强宗大族控制乡村的重要 支柱,还在于贯彻一系列 体现共同体的理念原则。 这实际上包含着对社会黑 暗的批判和对新的理想社 会的追求,蕴含着构建未 来社会的养料。因此,政 治清明,一定程度实现社 会的公正和对人身权利的 保障,把一些原属于乡村 社会的理念升华融入国家 统治的意识形态,才能使 新政权获得稳固的基础。 换言之,在推进政治与经 济统一的时候,还必须达 成更加深层的文化统一。 隋朝结束中国长期分裂的 局面后,势必要对过去进 行认真的总结,并开启一 代风气。艰巨的任务要求 隋朝统治者必须具备兼收 并蓄的胸襟、深厚的文化 素养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在对现实有深刻了解的 基础上,把握社会发展的 进程。然而,与破碎山河 几无二致的是,长期分裂 造成的道德沦丧和个人对 社会的离异,使得文化重 建的基础是那样的脆弱。 P13-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