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青岛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20.16
折扣购买: 生活中最常见的谬误--嗨都在胡说什么
ISBN: 9787543649460
德尼斯·克莱默:生于1943年,德国多特蒙德大学统计学教授。 格茨·特伦克勒:生于1977年,撰写本书时就读于德国格廷根大学历史及日本语言文学专业。 瓦尔特·克莱默:生于1948年,德国多特蒙德大学经济与社会统计学教授,因本书在德国的超级畅销而声名鹊起。随后,他又创作了《口袋经济学》、《混乱的始作俑者》及《常见语言错误大全》。
晚餐(Abendessen) 【误解】在一日三餐中,晚餐更易使人发胖。 实际上,一天当中,我们选择何时进餐——这个问题与发胖的关联并 不大。“马无夜草不肥”的经验显然不能生硬地套用到人类自身。“没有 证据显示,晚间进食会比日间用餐使更多的卡路里转化为脂肪囤积下来。 ”(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健康报告》)即使是人们在晚上摄入的卡 路里,身体也会在它需要的时候将其直接消耗。 晚霞(Abendrot) 【误解】晚霞预示着好天气。 耶稣说:“黄昏天发红,你们就说,‘天必要晴’。”(《马太福音》 第十六章第二节)但这话并非是一定灵验的。事实是:傍晚,如果空气十分 干燥的话,天空便呈现淡淡的粉色晚霞,那么次日的降水概率的确要小些 。相反,如果天空是因为空气中的湿度较大而形成鲜红的晚霞,则更多地 预示着下一个雨天的到来。 猴子(Affen) 【误解】猴子热衰于相互捉虱子。 在动物园里,总是会听到游客说:“看,猴子在相互捉虱子呢!”这 实在是个误会。猴子在它们同伴的“皮衣”里根本不是翻找讨厌的虱子, 而是在为同伴清理干燥的皮屑和汗水蒸发后遗留下来的结晶盐粒;同时, 这也是一种必需的社交行为:精明的猴子正是通过为同伴“捉虱子”来打 理“猴”际关系。他们的亲戚——大猩猩更是擅长此道,可以说已达到了 炉火纯青的境界。 再补充说明一点,除非沦落到十分肮脏的环境中,猴子的身上一般不 长虱子一类的寄生虫。 攻击(Aggression) 【误解】攻击欲基本是有害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康拉德·劳伦茨(Konrad Lorenz)认为:攻击行为并非 总是坏事。物种内部的攻击行为对于该物种的维系反而是十分必要的。为 了保卫领地,动物会在必要的时候对同类发起进攻,只有这样该物种才能 迅速地扩大其可支配的生存空间,优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从而达到保护 物种的功能。(这里所关注的并非单个动物的生存,而是整个物种的优胜劣 汰。) 反之,如果攻击行为对物种的生存毫无意义,那么那些攻击性的物种 早就在这个星球消失殆尽了。几乎在所有的动物身上我们都能观察到攻击 行为,这更能反证出攻击行为的“护种作用”。 不管我们如何评价攻击欲所引发的种种现实“恶果”,有一点是毫无 争议的:没有了攻击欲的人类是不会繁衍生息直至今日的。 卫城(Akropolis) 【误解】只有雅典有座卫城。 希腊语的“Akropolis”(中文译为“卫战”)一词意指“最高的城市” ,是位于城墙之内的极为坚固的城堡,也就是一座“城中之城”。在历史 悠久的希腊,到处可见这样的“卫城”,有几十处之多。而雅典卫城只是 其中最有名的一个。 酒精(Alkohol) 【误解1】饮酒伤身。 为了避免误解,首先声明:大量饮酒当然会危及我们的身体健康。这 个道理也适用于许多其他的事物(就连矿泉水,若是过量饮用也会致人中毒 )。或者,就像伟大的帕拉塞尔苏斯所言的那样: 何物无毒? 万物皆毒,世上难求无害之物。 所有食饮,取之有度,则无大碍。 取之无度,则为毒。 那么我们反问:饮酒一般是有害的吗?答案是:完全相反。从一份德 国的杂志我们获悉:“一小杯葡萄酒有助于延缓记忆力衰退。”印第安纳 大学的乔.C.克里斯蒂安博士(Joe C.Crhristian)认为:“每日喝一、两杯 葡萄酒或啤酒能使我们的大脑记忆力永远年轻。适度饮酒可以将大脑的短 时记忆能力提高百分之十七。对刺激点的存储更加快速,同时人们的思维 更富逻辑。产生这一功能的原因是,适量的酒精具有提高新陈代谢和促进 血液流通之功效。” 研究人员还发现了酒精的其他益处:“饮酒能强化人体的骨骼组织。 适量饮酒能够显著增加骨密度,进而降低患骨质疏松的危险。该成果来自 于加州的一项以饮酒和骨质的关系为课题的研究。” 科学杂志也传出同样的声音。哈佛大学的一项对5000多名男性的研究 发现,滴酒不沾的男子患冠心病的几率高于定期饮酒者。不仅如此,饮酒 量越大,冠心病的患病风险就越小(即使排除了饮食习惯、血压、年龄等等 所有其他干扰因素,只比较那些除饮酒习惯外完全相同的男性,所得的结 论还是没有变化)。 观察下面的图表,可以得知:随着饮酒量的加大,各类冠状动脉心脏 疾病的风险同步降低(分别与完全不饮酒者作比较): 正如我们看到的,定期饮酒的人患冠心病的可能性非但不高,反而更 低。而且,除致命性心肌梗塞之外,喝酒越多,患病的几率就越小。 在另一个研究中,丹麦医学家发现,不光是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在某种 程度上有积极的作用,酒的类型(葡萄酒、啤酒、白酒)也扮演着重要的角 色:6000多名男性和7000多名女性的情况显示,葡萄酒最具有延年益寿之 功效。每天喝三、四杯葡萄酒的男性和女性的患病死亡的危险性仅为不饮 酒者的一半。(当然,无论饮酒与否,任何人的生命都会有终结的一天。) 啤酒和白酒在此方面就没有任何大的作为。 关于上述的这些研究,作为读者的您也许会有诸多疑问:抽样调查是 以何种方式进行?被调查者所提供的信息可靠性如何?饮酒量是否一直与 患病风险呈反比,还是当摄入的酒精量达到某一点后则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但是,笔者还是要告诉您:各种类型的数量众多的研究均已反复证实了 这些观点并非是偶然个例的结果。 【误解2】酒精能够发热,使人暖和。 在陈述了诸多酒精的意外功效之后,我们必须向读者指出它的一个虽 被普遍认可的积极作用的虚假性。也许当你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喝下一杯 热腾腾的英式朗姆酒后会质疑笔者的这种说法,但是:酒精的确没有使我 们的身体变暖和的作用。虽然我们主观感到一股暖流从胃部散播到全身各 处,但客观上喝酒会扩张我们体表的血管,血液随之向体表集中造成体温 下降,我们就又会感觉变冷。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在严寒的天气里饮酒甚 至会让人冻僵。 【误解3】咖啡可以醒酒。 在生活中,常常有人在几杯啤酒下肚后立刻喝上一杯咖啡,目的是希 望借咖啡醒酒使自己能正常的驾车回家。咖啡既不能降低饮酒者体内的酒 精含量,也不能提高其驾驶过程中的反应速度。它也许可以驱赶饮酒带来 的昏昏睡意,但随之产生的所谓的清醒的感觉却是欺骗性的:无论是否喝 了咖啡,正常的反射行为仍然会因为酒精的作用而停止,那么驾车的能力 也就不会有丝毫的改善。P3-6